【摘 要】
:
脑缺血常导致神经元损伤,脑缺血时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兴奋性氨基酸(EAA)对神经元的损伤起着关键作用。兴奋性氨基酸(主要为Asp和Glu)是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本实验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lu、Asp含量,观察醒脑通脉胶囊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Glu、Asp含量的影响,以期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机 构】
: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神经内科,广西南宁 530023 广西中医学院第一附属医院中心实验室,广西
【出 处】
:
中华中医药学会脑病分会第二届学术研讨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脑缺血常导致神经元损伤,脑缺血时缺血神经元大量释放兴奋性氨基酸(EAA)对神经元的损伤起着关键作用。兴奋性氨基酸(主要为Asp和Glu)是脑内含量最高的氨基酸。本实验用改良线栓法建立大鼠局灶性脑缺血再灌注损伤模型,高效液相色谱法测定Glu、Asp含量,观察醒脑通脉胶囊对脑损伤的保护作用及对脑组织Glu、Asp含量的影响,以期探讨其治疗缺血性脑血管病的可能作用机制。
其他文献
血管性认知功能障碍(vascular cognitive impairment,VCl)是由血管因素导致或与之伴随的认知功能损害。可单独发生或与Alzheimer病(AD)伴发。本研究旨在通过科学严谨的临床研究,对益智灵方的临床疗效进行较深入的探讨。
帕金森病为椎体外系的一种变性疾病,一旦患病则呈渐进性加重,目前西医药物治疗主要以多巴胺替代疗法或受体激动剂为主,该疗法可使患者病情有短暂的逆转,并降低病死率,但随着病程的延长及药量的增加,药物出现的副反应越来越多且其正性作用越来越少,为广大的帕金森病患者带来很大的经济上负担及身心上的痛苦。本文介绍了施氏砭术综合疗法治疗29例帕金森病的过程和临床疗效。
语言是人类特有的复杂的认知心理活动的反应。失语症是因脑损伤引起的、非痴呆、聋或发音器官功能障碍所致、与智力损伤不成比例的理解和运用言语符号的能力损伤。本研究选用中风回语丹作为处方治疗急性脑梗塞以表达障碍为主失语症患者30例,并取得了良好的疗效。
研究目的:通过临床研究,收集缺血性中风临床证候资料及中医体质相关资料,了解中风病常见中医体质类型,以及通过对体质与证候的相关研究分析,探讨缺血性中风不同证候与常见中医体质类型的相关性。
流行病学研究显示,中国中风病的发病率已与西方趋同,特别是在经济相对发达的城镇,中风已经是第二位死因,而在农村地区则在主要死亡原因中排第三位。本研究对符合标准的阴类证患者通过中西医综合治疗干预并用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中风量表(the National Institutes of Health Stroke Scale,NIHSS)、中医症征积分表(Stroke Scale of Traditional
随着社会经济高速发展,工作生活压力不断加大,越来越多的人受到失眠的困扰。本研究欲采用脑电图作为失眠虚实证候客观化的研究工具,由于脑电波是有源的、因果的、时变的、非平稳的复杂非线性动力学信号,因此有必要对采集的脑电图进行关联维数(correlation dimension D2)非线性分析,比较失眠虚实证候脑电非线性指标的差异。
脑梗死是临床常见病、多发病,是严重威胁人类生命和生活质量的重大疾病,高血压是脑梗死的独立危险因素,二者具有相同的病理基础,在时空发展上存在一定的延续性。本研究对高血压低中危、高危、高血压合并急性脑梗死患者进行证候要素的评分及凝血因子的测定,通过对三个横断面进行比较研究,模拟由高血压低中危发展为高危进而发生脑梗死的疾病动态演变过程,为此动态过程中凝血因子的变化提供临床证据,为“内毒”的生物学基础研究
朱良春教授是我国当代著名的中医大师,他以善治疗风湿病、肿瘤、自身免疫性疾病等疑难重症蜚声海内外。本文介绍了朱良春教授治疗脑髓病的学术经验。
病例患者女,39岁,因“突发剧烈头痛伴呕吐2天”于2008年1月2日入院。2天前中午打麻将时突然出现剧烈头痛,自服“百服宁”后头痛无改善,并出现频繁呕吐,无意识丧失,无肢体抽搐及肢体偏瘫,未就诊。至今日患者头痛、呕吐仍未能缓解,遂来我院急诊就诊,查头颅CT提示:蛛网膜下腔出血。入院症见:神清,精神疲倦,言语清晰,对答合理,头痛,颈痛,暂无恶心呕吐,无头晕耳鸣,无肢体乏力。
亚健康状态是介于健康与疾病之间的一种状态,也称“第三状态”,随着社会压力明显加大,亚健康状态已经逐渐成为困扰生活头号问题。本研究通过实际样本调查,运用对应分析方法,初步探讨亚健康状态分型与中医体质类型两者的对应关系,希望为改善亚健康状态,预防其向疾病转变提供干预思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