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

来源 :全国地下水与环境科学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aoliksk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制约影响华北平原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主要问题,包括咸水微咸水大量分布、地下水水位持续下降、地面沉降地裂缝、极端干旱气候和地下水污染,提出了促进地下水可持续利用的对策建议。
其他文献
在塔里木奥陶系碳酸盐岩储层识别中,“串珠状”反射是十分重要的响应特征之一。串珠的形成机理极其复杂,与溶洞的关系不易理清。本文通过波动方程正演模拟技术,设计不同模型,分析了溶洞宽度变化和溶洞高度变化对“串珠状”响应特征的影响。分析结果表明,随溶洞宽度的增加,串珠响应振幅增强,但响应纵向长度不变;随着溶洞高度的增加,串珠振幅呈先增大后减小的趋势,且长度变长。模型正演为进一步研究溶洞的响应机理、溶洞形状
建南地区深层志留系致密碎屑岩天然气储量丰富,气藏具有低孔低渗特征,研究分析认为砂岩储层发育是稳产的基础,裂缝发育是高产的关键。为了将建南志留系丰富的潜在资源转化为现实的地质储量,在精细构造解释和储层预测基础上,开展综合裂缝预测,优选钻探井位。本文采用拓频和保幅处理、构造形变分析、裂缝模型正演、相干和方差分析、三维可视化、叠前各向异性分析等关键技术和方法,预测了建南构造区3 个裂缝发育带,总结了本区
莺琼盆地是世界上著名的高温高压盆地,通过已钻井揭示,在这些高温高压层段,地层速度随深度增加出现明显的倒转现象。本文基于测井和试验室岩石物理研究,探讨了地层速度与各种压力因素之间的关系。通过系统研究,发现压力对地层速度大小的影响主要体现在差压Pd、地层流体压力Pp 值的大小,其中, Pd 是起主要控制作用的因素。因此,今后在莺琼盆地高压带相关的勘探研究中,我们更应该重视Pd 的变化。
在地震采集过程中,检波器耦合效果的好坏直接影响着采集效果,特别是在复杂地表区,如水泥、柏油路面、冰面、苇塘区、矿渣区等地方,检波器的埋置效果往往不尽如人意;在冬季收放检波器的过程中,由于采用的工具不合理,往往对检波器造成较大的损坏。本文主要介绍了通过对复杂地表区检波器埋置配套工艺的改进,改善了检波器的耦合效果,减小了对检波器的损坏,提高了地震勘探的采集质量。
美国EPA标准规定吸程泵不能用于挥发性有机物采样,因为提水过程中在泵的进水管内形成的负压可致挥发性组分脱出而易于逸失。但在我国中东部不少地区,小口径吸程泵(包括手压泵)常是提取潜水的主要设备,解决利用吸程泵采集潜水挥发性有机物样品问题具有重要意义,如可为区域地下水污染调查提供技术支撑。实验研究表明,通过延伸吸程泵排水管长度和增加排水阀背压可使进水管内脱出的挥发性有机物在排水管内获得完全回溶,据此研
本文在广东东莞地区采集了59组地下水样和9组地表水样,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进行测试。结果显示,地下水邻苯二甲酸酯(PAEs)的检出率为39%,6种PAEs的总量浓度在未检出~6.7μg/L之间。其中,邻苯二甲酸双(2-乙基己基)酯(DEHP)检出频率最高,为22%,最大浓度为6.2μg/L;邻苯二甲酸二正丁酯(DnBP)次之,检出率为20.3%,最大浓度为4.7μg/L;邻苯二甲酸二甲酯(DM
本文通过在丫吉试验场修建坡面流拦水坝来研究岩溶区的坡面流,该拦水坝共分为3个出口,流域面积为0.14km2。通过2010年5月-6月期间三场降雨的观测发现坡面流径流曲线剧烈变化,持续时间短,流量主要受降雨强度等特点,累计降雨量达到11.6-15.8mm才可能产生坡面流,而当降雨强度低于一定值时,坡面流迅速消失,其径流系数变动范围为0.48%-0.71%,与国内外某些坡面流研究结果一致。
本文针对环渤海低平原土壤盐化特征,通过选取0-20cm深度内的127个代表性土样进行土壤全盐量测定,结合DEM,综合运用传统统计和地质统计学方法与GIS技术研究土壤盐分的空间分布状况。结果表明,土壤盐分空间变异强度属于中等(CV=0.91),其半方差和交互半方差函数可分别应用球状模型和高斯模型进行拟合。土壤盐分单变量和交互变量的空间相关程度均属于中等,块金值与基台值比值分别为41.78%和27.9
济南地区水资源的基本特征为:补给量变化大,资源量地域分布不均匀,自然降水相对较多,优质饮用水以地下水为主。综合分析济南的气候、自然、地理,尤其是水文地质条件,结合济南水资源基本特征与资源量认为,济南市水资源总量相对充足,但由于水资源的年内及地域分布不均匀,使得水资源供求矛盾较为突出,这集中体现为目前的供水结构不合理、水资源开发利用方式方法不合理。本文从水资源优化配置着手,充分考虑产业结构特点与区域
本文对印江县夏旱进行了时空分析和特征分析,并对其形成原因进行了剖析,提出应加强地表水、尤其是地下水开发力度、进行小流域综合治理和调整土地利用结构、农业种植结构、农业产业结构的防治对策,从而实现可持续发展之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