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研究区和田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南缘(侯读杰等,2003),区内二叠系烃源岩分布较为广泛,整体厚度变化不大(何登发和赵文智,1999;李世臻等,2014)。二叠系是研究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油气前景,如1977年发现了柯克亚油田,1997年和参1井获得少量油气,2010年柯东1井中获得高产油气流,油源均来自于二叠系烃源岩。目前该区油气方面研究多侧重于油源对比方向(肖中尧等,20
【机 构】
:
中国地质大学(北京)能源学院,北京100083
【出 处】
:
第十四届全国古地理学及沉积学学术会议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区和田凹陷位于塔里木盆地西南坳陷东南缘(侯读杰等,2003),区内二叠系烃源岩分布较为广泛,整体厚度变化不大(何登发和赵文智,1999;李世臻等,2014)。二叠系是研究区重要的烃源岩层系之一,具有良好的生油气前景,如1977年发现了柯克亚油田,1997年和参1井获得少量油气,2010年柯东1井中获得高产油气流,油源均来自于二叠系烃源岩。目前该区油气方面研究多侧重于油源对比方向(肖中尧等,2002;侯读杰等,2003;唐友军等,2006;姚明君等,2007;王强等,2014),而对烃源岩成烃环境及有机地球化学特征方面研究非常少,且缺乏井下与野外剖面的对比研究。
其他文献
沁水盆地是中国煤层气研究、开发最早、商业化最成功的热点地区,并且是以高煤级无烟煤储层为研究对象,而很多煤层气理论把无烟煤煤层气的开采作为“禁区”;沁水盆地寺河矿和赵庄矿相距约45km,煤储层在变质程度、埋深、煤层厚度、盖层等诸多条件相似的情况下,产气量差别巨大,因此,本次研究寺河矿和赵庄矿11个煤样为研究对象,通过镜质体反射率测试、等温吸附、低温液氮吸附、压汞等测试分析及场发射扫描电镜观察,详细研
我国石炭、二叠系陆表海充填沉积中浅海相突然大面积覆盖在陆相沉积物之上,主要表现为海相泥灰岩覆盖于暴露的煤层之上,二者间出现明显的相序缺失现象。认为此现象为一种快速突发的海水侵蚀事件,表现为沉积上相序明显不连续,即看不到海水逐渐侵进的沉积记录。为此笔者根据天文周期观的海侵突发性原理,引入以日地系统轨道周期突发海泛时间为新层序界面的新约代尔旋回,以Oort旋回(1-5Ma)来代替Vial等的分级中的三
深水砂质块体搬运沉积(SMTDs)是近年来在深水环境(深海或深湖)中日益受到重视的一种沉积类型,然而目前还没有一个确定水下沉积物的块体搬运过程的公认鉴别标志。通过对鄂尔多斯盆地湖盆中央地区几个露头剖面的地质调查,首次在延长组深水厚层块状砂岩中发现了一种“泥包砾”结构,并分析了其形成与演变过程。所谓“泥包砾”结构,是本文作者在陆相盆地深水纯净块状砂岩中新发现的一种特殊沉积现象,通常由内核和泥质外壳两
基于钻井、岩心样品等分析资料,运用岩石学、沉积学和有机地球化学方法,对豫西地区下二叠统山西组页岩气成藏条件进行系统分析.研究认为:研究区山西组富有机质泥页岩主要分布在其下部,富有机质泥页岩形成于三角洲沉积环境和障壁岛-澙湖-潮坪沉积环境,有效厚度在12~50 m之间,泥页岩连续分布;总有机碳含量(TOC)较高,为1.09%~9.41%,总体大于1.4%,有机质类型主要为Ⅲ型及Ⅱ2型,镜质组反射率(
为了揭示陆相盆地古气候变化与沉积环境、聚煤作用耦合关系,应用同位素地球化学、煤岩学等理论和方法,进行了柴北缘中侏罗统大煤沟组上段(巴柔期)主采煤层煤岩组分、有机碳同位素组成(δ13Co)及其古气候意义研究.研究煤层(7#和F煤层)δ13COrg值平均为-23.9‰,分别变化在-26.7‰~-21.6‰和-25.6‰~-22.9‰之间.根据沼泽、陆源碎屑体系交替演化特征和煤层有机碳δ13COrg值变
煤作为一种沉积载体,记录着从泥炭地发育以来大量的地球演化信息.通过对黔西松河井田晚二叠世17、18、17+18号煤层的测井信号做频谱分析,发现其中蕴含着周期为123ka(偏心率):35.6 ka(斜率):21.2 ka(岁差)的米兰科维奇旋回,并将其作为度量时间的工具,进一步得出了晚二叠世煤中现存碳的聚集速率为52.0-61.6g C/(m2 ·a),对应泥炭地中碳的聚集速率为86.7-102.7
在对露头及钻孔剖面沉积特征的研究基础之上,建立了武威盆地石炭—二叠纪近海型含煤岩系层序地层格架,恢复了基于三级层序的岩相古地理,并对沉积演化和聚煤规律进行分析。根据岩相特征及岩相组合类型,在区内石炭—二叠纪含煤地层中识别出海相和海陆过渡相两大沉积类型,并进一步识别出滨浅海、碳酸盐台地、澙湖—潮坪、三角洲和河口湾5种沉积类型。在石炭—二叠纪含煤岩系中识别出区域不整合面、砂砾岩体底部冲刷面、沉积体系转
本论文以川西地区中二叠统栖霞组鞍状白云岩为研究对象,以矿物岩石学、地球化学等多学科理论为指导,充分应用野外露头、岩心资料及相关研究成果,采用扫描电镜、阴极发光、电子探针、微量元素、同位素和流体包裹体分析等方法,通过宏观与微观相结合,系统地对研究区鞍状白云岩的特征及形成机理开展了综合研究,并探讨了鞍状白云岩的地质意义。
位于青海省东北部的木里盆地是一个侏罗纪早期的内陆含煤盆地,是青海省重点开发的煤田之一。近年来,木里盆地煤层气、天然气水合物调查研究成为新热点。木里盆地的非常规天然气储层以煤、泥岩、砂岩、油页岩为主,储层厚度受到沉积环境和古地理演化的影响。本文利用露头、钻井岩心等资料针对木里盆地进行了沉积学、层序地层学和岩相古地理研究,将木里盆地中下侏罗统热水组、木里组、江仓组划分为4个三级层序,恢复了研究区层序地
为探究高压注入氮气吸附/解吸前后煤中孔隙的发育规模、形态、结构与孔径分布及煤有机结构的差异性,选取鹤壁六矿二1煤层的煤样,将原煤破碎、研磨和筛分,制成粒径60~80目和80目以上的粉煤煤样,并进行了常规等温吸附实验和继续注入高压氮气置换甲烷等温吸附/解吸实验,利用低温液氮吸附试验方法和XRD方法对高压注入氮气等温吸附实验有前后样品中的孔隙发育特征及有机结构进行了对比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