喷雾热解法和等离子体热处理法制备荧光体

来源 :中国颗粒学会2002年年会暨海峡两岸颗粒技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q12011002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介绍了近年来正在兴起的两种制备荧光体的新方法—喷雾热解法和等离子体热处理法,并与传统固相高温法进行了比较,这两种方法各有优点,适于合成球形小颗粒荧光体.
其他文献
利用气液固三相反应器制备了纳米针状铁黄粒子.实验结果表明,不同的碱对铁黄粒子的轴比有影响;通气量增加,搅拌速率加大,使得表观反应速率增大,粒子的平均粒径变小.用NaOH制备出针状钠米粒子,长轴为150nm,轴比约8:1,进一步还原得到的金属磁记录粉的比饱和磁化强度为151emu/g,矫顽力为790Oe.
将奈米尺度的PZT微粉(~40nm)加入Pb-Zr-Ti的羧酸盐中可促使PZT薄膜由非晶质态转变成钙钛矿结构的反应动力性大大提高,同时使PZT膜的稳定性有所改善.加入PTZ奈米微粉的PZT薄膜,其形成钙钛矿结构所需制程后退火温度亦从之前的600℃降至500℃.此外PZT膜对于制程后退火温度之抵抗能力亦在加入奈米微粉之后由700℃提升至750℃.在铁电特性方面,可由原先之(P)=20.5μC/cm和
以逆微乳胶沉淀技术制备分散良好的含钇氧化锆奈米粒子.该逆微乳胶系统以CTAB(Cetyltrimethylammonium bromide)为界面活性剂,1-hexanol为油相,而水相分别为硝酸氧锆、硝酸钇之混合水溶液与氨水.在分别配制两种逆微乳胶溶液后,使其混合反应形成含钇氧化锆先驱体的胶状物,经过清洗、过滤等步骤并适当的热处理后可得正方晶相为主的含钇氧化锆奈米粒子(TZP).本研究首先探讨影
二氧化铈与二氧化锆的固溶体(CeZrO)的纳米粉体已成功地经由燃烧法合成,此方法的优点为制备粉体的时间短且不需要复杂的设备即可合成纳米的二氧化铈与二氧化锆的固溶体粉末,此燃烧法所制备的粉体分别经过TG/DTA,BET,XRD,TEM的分析实验,结果发现CeZrO纳米粉末的粒径约在20~30左右而且拥有极大的表面积,大约为40~50m/g,因此非常适合于触媒上的利用.
藉观察奈米级氧化铝粉末之θ-至α-相变过程的DTA及DIL曲线特征,得知到达相变临界径(d)的θ-AlO核晶(d)所需的时间约为1.5min(升温速率10℃/min).由DTA看到的放热峰(T-T-T)仅能说明相变系统生成α-AlO核晶时的温度区间,并不代表相变发生的温度或时间范围.当θ-AlO至α-AlO相变系统接近均质成核时,θ-晶粒可同时相变为晶径d的α-AlO核晶,并接着粗化至晶径为d(相
光子晶体是指具有光子带隙结构的一类新材料.它可有效地控制光子的传播,因此是全光集成回路器件的基础.探索构成三维光子晶体的途径之一是组装具有光波长量级的单分散胶体微球.本文着重介绍了用300nm单分散二氧化硅胶体微球在重力场下自组装成胶体晶体的步骤,特别是提出了一种颗粒分选技术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排除粘结颗粒对组装的不良影响.该技术的原理是基于单个微球与粘结球在液体中的重力沉降速度不同,利用颗粒模型测定
将新建的气液固三相流化床能量最小多尺度(EMMS)模型与常用的无固体颗粒气泡尾窝模型、Nacef等给出的基于无固体颗粒气泡尾窝模型的改进模型(1)和改进模型(2)的相含率预测结果进行对比,并与实验数据进行了比较.结果表明,所建三相EMMS模型具有较好的定量预测性能.
进行了循环流化床U-Beam气固分离器的实验研究,建立了U-Beam气固分离模型,提出了单排U-Beam气固分离的极限分离能力和临界浓度的概念.根据实验结果,进行了不同密度颗粒的临界浓度计算.实验和计算表明,U-Beam的气固分离过程存在着临界分离浓度,除了惯性分离效应外,影响迷宫分离效率的另一个重要因素是流动造成的气体涡流.
建立并利用气固两相流数值模拟计算模型,初步研究了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器中粉尘颗粒与过滤介质颗粒碰撞及对除尘效率的影响.模拟计算了不同表观风速下粉尘与过滤层颗粒之间碰撞次数的变化,及采用不同粒径的移动颗粒层过滤除尘器对不同粒径粉尘颗粒的碰撞次数的变化关系.对移动床除尘中风速、过滤介质尺寸、粉尘粒径尺寸之间的相互影响进行了初步研究.计算统计结果与实验结果对比发现,二者存在定性上的一致.研究结果表明颗粒间
叙述了水泥厂立窑烟气的特点,介绍了水收尘器对立窑烟气的处理方法,给出了系统收尘效率的设计计算公式和应用效果,具有较大的推广应用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