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狂犬病发病机理及预防控制策略。资料来源: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等。结果:全球范围内99%的人间狂犬病由犬引起,特别是亚洲、非洲流行区。50年代以来我国人间狂犬病先后出现了3次流行高峰,59-61三年饥饿时期和94、95年犬打期也先后出现2次低谷,犬与狂犬病具有时间上的共变性;2887份犬脑标本病毒感染率2.3%,不同地区犬感染率与当地人狂犬病发病率不呈线性相关;小型啮齿类动物极少引发狂犬病;农民占病例总数的65%以上,男性约为女性2倍,15岁以下儿童和50岁以上人群发病较多;经过正确规范的预防处置也有失败病例;临床病例潜伏期1-3个月无任何诊断方法,前驱期不特异;最初伤口在血液中检测不到狂犬病毒,脑部CT检查没有诊断价值;犬十日不死亡可以排除人被传播狂犬病的可能性。结论:狂犬病疑似病例有两种可能性,一种是狂犬病;另一种可能为犬惊吓继发症:犬撕咬时尤其脸部重度,人因极度恐惧持续紧张,心脏、脑干等处血管收缩,组织血灌注量下降,15岁以下儿童、脑动脉硬化、高血压病、颈椎病、胸椎病、劳累、营养不良等因素,难于康复,出现不适、厌食、疲劳、头痛等症状,当脑组织血灌注减少加重,病毒开始繁殖。预防措施:根据《狂犬病预防控制技术指南2016版》正确规范处置后,伤者要多关注心脏、脑部血流变化、休息、营养、适量运动、平复情绪和犬伤纠纷对健康的影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