棉花摘早蕾技术研究

来源 :中国棉花学会2008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ockin025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1984年以来,连续20多年不间断地进行了棉花摘早蕾技术研究。结果表明,5月底6月初现蕾的早发棉花,摘早蕾防早衰、防烂铃、提高棉花产量和品质的作用是可靠的。
其他文献
在西北棉区,与常规棉典型的"矮密早"相比,种植杂交棉密度降低30%~50%,以12万株·hm左右密度,杂交棉长势旺、株型高大、结铃性强、增产潜力大的优势才有适当表现的空间,可比常规棉增产30%左右。降低密度,可减少用种量,明显缓解杂交棉制种费工、成本高的难题,利于杂交棉的大面积推广。
开棉21是开封市农林科学研究所、开封市新科研种业有限公司培育的转基因抗虫棉新品种。母本是自育品系商37-8-1,具有高产、抗病、纤维品质好等特点。父本SR93-8是从GK12中系选而成的抗虫棉品系,具有生长健壮、高抗棉铃虫、抗枯萎、耐黄萎、纤维洁白等特点。1998年配制杂交组合商37-8-1×SR93-8,1999年春播F代表现突出,2000年F代分离类型丰富,筛选48个单株。
为了良种良法配套地推广应用棉花优良新品种,充分发挥杂交棉的杂种优势和增产潜力,于2002-2006年开展了鲁棉研15号配套栽培技术及开发研究。结果表明,鲁棉研15号地膜覆盖栽培技术措施的优化组合方案为:播种期4月10-20日,密度每公顷37500株,追尿素300kg、磷酸二铵75kg、硫酸钾75kg,单株摘早蕾8个,每公顷喷缩节胺90g。密度和摘早蕾对棉花产量和品质影响最大,生产中应高度重视合理密
研究去叶和去蕾处理改变棉花源库比对中、下部果枝叶生理活性的影响。以转基因抗虫杂交棉中棉所29(CCRI29)为材料,在田间进行改变源库比试验。结果表明:(1)减库处理可以提高果枝叶片中蛋白质的含量,促进后期果枝叶中叶绿素的合成,延长叶片功能期;减源处理促进前期果枝叶中叶绿素含量,表现出暂时性的超补偿效应;但是在果枝叶生长后期,叶绿素含量快速下降,并且减源处理不利于叶片中蛋白质的合成。(2)提高源、
在水培条件下研究了NH在苗期对棉花钾营养效率不同的基因型干物质积累以及K吸收和利用的影响。结果表明,棉花苗期钾营养效率的高低与种子钾积累量无直接关系。营养液中加入NH,显著降低了棉花幼苗的干重、钾积累量和钾利用指数,在严重钾胁迫条件下(0.03mmol·L)尤其如此。低效基因型鲁棉研22受NH影响的程度较高效基因型153018大,而且这种差异不受供钾条件的影响。中等浓度的K(0.50mmol·L)
以杂交棉品种为对象,用Li-6400光合作用测定仪测定了细极链格孢菌蛋白激发子诱导下的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外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等指标。结果表明,PEAT诱导可以提高棉花生长功能叶的叶绿素含量、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蒸腾速率、外界光合作用有效辐射等。延缓叶片的衰老和光合功能衰退,延长了叶片的光合功能期,使光合速率维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
以黄河流域棉花品种区域试验结果为数据源,分析了1999年设立转基因抗虫棉试验以来先后参试的21个春播常规品种和42个杂交种的主要性状参数分布、不同年度参试品种的变化趋势以及常规品种与杂交种主要性状的差异。结果表明:①子棉总产量、株高、黄萎病指分布广泛,铃重、子指、霜前花率、果枝始节、果枝数变幅较小,80%以上的品种上半部平均长度、比强度、麦克隆值符合中绒棉育种目标;②随时间推移,子棉总产量,铃重、
对近年来收集引进的100份国外陆地棉种质资源材料在新疆特定生态条件下的主要农艺性状、生物学性状、纤维品质、抗病性、抗虫性等方面的表现情况作了简要的介绍,并筛选出了一批具有一定利用价值的材料。
新疆是我国最大的优质商品棉基地,在发展特色棉生产中,资源上具有独特的优势,但目前特色棉原棉需求量仅占棉花总需求量的10%左右,因而谨慎科学安排特色棉生产显得尤为重要,本文分析新疆发展特色棉优势与现状,对规划新疆乃至我国其它棉区特色棉花生产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
通过棉花专用控/缓释配方复合肥试验示范研究,明确棉田简化施肥、省工节本的可行性。棉田施用专用控/缓释肥前期长势稳健,中后期生育加快,开花结铃多,提高产量。施用技术方案为,棉苗栽前一周施入专用肥1500 kg·hm-2,地膜覆盖移栽,打顶后施尿素75~120 kg·hm-2,花铃期开始,每7~10天叶面喷施1%~2%尿素溶液+O.2%磷酸二氢钾溶液,喷施3~4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