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议麻黄“宣散”之性--以治遗尿为例

来源 :第八届全国临床中药学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drongli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揭示麻黄治遗尿的机理。方法:探讨遗尿的病机及麻黄治疗遗尿的机制。遗尿临床上指5岁或5岁以上小儿夜间不能从睡眠中醒来而发生无意识的排尿,伴有睡眠觉醒障碍。临床大多遵循补肾、健脾法等辨证治疗。有报道麻黄有较好的治疗遗尿效果,然古今本草均无相关记载。遗尿的发生与肺、脾、肾、三焦等脏腑的津液代谢失常有关。麻黄一方面通过宣发、肃降作用,使津液输布有度,恢复膀胱开阖作用;另一方面,麻黄宣发阳气解除遗尿病人夜间阳气过于潜藏在里不能外出的病理状况,达到治遗尿的目的。麻黄发汗解表、宣肺平喘、利水消肿其核心在于麻黄宣散阳气。结论:"宣散"阳气是麻黄的药性特点。
其他文献
目的:从中药的药性与季节性关系探讨中药合理用药的理论。方法:对某院2013年6-8月37521张和2013年11月-2014年元月期间38169张中药处方部分中药用药进行总结,对比分析2013年6-8月和2013年11月-2014年元月期间中药使用的分布情况。结果:某院2013年6-8月份温里药、辛温解表药及温补药用量明显比2013年11月-2014年元月用量小,而芳香化湿药藿香、佩兰2013年6
目的:探讨地黄归经的科学内涵.方法:广泛查阅文献并归纳和分析,形成对地黄归经的传统认识;地黄乙醇提取物(醇提物)以10 g/kg剂量连续给予大鼠7d,末次给药后15、30、60、90、120、180 min,分别取血和心、肝、肾、脾、肺、小肠、脑等生物样品,采用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检测生物样品中梓醇含量,从梓醇在大鼠体内分布视角形成对地黄归经的实验认识;比较传统认识和实验认识,揭示地黄归经的
临床中,从脾胃入手治疗慢性肾病收到很好的疗效,本文将归脾经中药治疗慢性肾病做一概述,提出了慢性肾病的研究思路。
大黄和黄芪是治疗慢性肾衰最为常用的药对,从中药药性角度来看,两者主要是作用在脾胃大肠经为主的药物,但在临床实践中却对肾脏疾病有很好的疗效,其原因和机制值得我们探讨。通过对中医理论分析,并结合现代医学,尝试从肠-肾轴理论的角度来解释其作用的实质,旨在结合现代肠-肾轴理论探寻大黄、黄芪主归脾胃大肠经的中药能有效治疗慢性肾衰的科学内涵,以阐释归经理论的科学性和临床应用的有效性,为临床合理使用提供依据。
近年来中草药毒副作用的问题日益突出,尤其是一些传统不认为有毒的中药如何首乌等的肝损伤较多,一度引起民众、媒体、政府和学界激烈争论,严重影响着中医药声誉和信任度,已成为制约中药临床疗效发挥、安全用药和学科发展的关键瓶颈问题,亟待从中药安全用药需求出发寻找破局之道。以当前热点中药何首乌的肝损伤问题切入,剖析何首乌肝损伤的历史原因、客观真实性以及影响要素,反思中药毒性辨识、评价、风险评控及合理制用研究的
会议
本文主要从五个方面简单介绍利用现代科学技术探讨中药传统归经理论的思路与方法,揭示中药归经的实质,包括中药的药理作用、微量元素在体内迁移、富集的规律、受体学说、3H标记中药有效成分以及相关的分子生物学等。
目的 研究炮姜温中药效物质基础,通过观察其指标成分脾胃虚寒组大鼠体内的代谢分布,探讨炮姜的归经.方法 4℃米醋1ml/100g(总酸度≥4g/100ml)连续10d制备大鼠脾胃虚寒模型,观察大鼠外观及行为变化并比较进食量、饮水量、体重变化值、肛温,造模结束后测定各组大鼠脏器系数、小肠推进率、胃排空率和血清及胃中胃泌素、胃动素测定值,评价炮姜对脾胃虚寒大鼠的温中作用;高剂量组和正常给药组大鼠于给药后
目的:建立与桑寄生功效相对应的骨质疏松模型,观察桑寄生补肝肾强筋骨功效物质及其在大鼠体内分布与归经的关系。方法:采用维甲酸制造骨质疏松模型大鼠模型,观察桑寄生水煎液药效。同时以扁蓄苷、槲皮苷、芦丁为指标成分,对含药组织进行分析检测,观察其分布及体内维持时间,研究功效相关物质及组织分布与归经的关系。结果:桑寄生水煎液能明显提高骨质疏松模型大鼠左股骨骨重、骨重/屑长、骨重/骨直径,且能降低大鼠血清中O
目的:中药的功效往往呈现多样化的作用,在具体临证处方用药当中,大多并非取其全部功用。如何控制使其选择性作用得以有效发挥,即在组方当中如何控制中药功效作用的方向性,从而能够更加适应临床病证之需要,这是中医辨证合理用药亟待解决的理论问题。方法:本文采用中医药传统的科学研究方法,从中医文献学角度对控制中药功效及作用方向之相关因素进行深入、细致的阐释剖析,结合具体病证及典型有代表性的方剂来加以论证。将临床
砂仁始载于《药性论》(唐),元·《汤液本草》(1289年)首指其"入足少阴经",明·《本草纲目》(1590年)引《韩氏医通》云:"肾恶燥,以辛润之,缩砂仁之辛,以润肾燥"。明·《本草经疏》(1625年):"辛以润肾,故使气下行,辛能润肾,……若兼肾虚,气不归元,非此为向导不济。"清·《本草乘雅半偈》(1647年):"命门火衰,不能纳气归元者,亦可使之之从降从入矣"。清·《本草逢原》(1695年):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