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土高原不同高度凝结水分析

来源 :第32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imimoomoo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人工增雨是目前人们已广泛开展应用的一项开发空中水资源的技术,但是地表凝结水作为一种重要的补充水源往往被忘却.一般人们认为地表凝结水的量级较小,因此它对土壤水分平衡及地表能量的影响可以忽略不计.为了解不同区域凝结水形成特征异同,更好的理解地表凝结水形成机制.必须对不同地区凝结水进行对比分析研究.本文进行了不同高度、不同地表凝结水特征研究,但是限于观测资料,结果只能代表秋季的地表凝结水的特征,不能分析地表凝结水的季节变化,亦无法分析季节因素对凝结量的影响。同时由于受制于观测手段,本文仅在距地1m的范围内设立了4层的地表凝结水观测,由于无法得到O~1m的凝结水的精确廓线,因此50cm处为最大凝结高度也仅是一个参考值,且这一数值是否随不同地区而有所不同,也是值得进一步研究。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NCEP/NCAR月平均再分析资料,结合国家气象信息中心提供的596个测站月降水资料,采用小波分析、相关分析、合成分析等方法,定义了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和东、西位置指数,讨论这两个指数近60年来的变化特征,分析了两个指数与我国同期降水和大气环流的关系.结果表明:春季南支槽总体呈现强度减弱,位置逐渐西移的趋势.春季南支槽强度指数值越小(大),南支槽越强(弱),春季南支槽位置指数值越大(小),南
由于受到不同的El Ni(n)o事件的影响,2004年和2006年7-9月是西太平洋大尺度环流和天气尺度波动活动明显不同的两年,导致这两年的TC活动有着明显的差别。本文首先利用NCEP-DOE AMIP-Ⅱ的再分析资料、NOAA的OLR资料以及JTWC的TC资料分析和比较了2004年和2006年7-9月西北太平洋上空大尺度环流以及包括低层大气相对涡度、高层大气散度、850bPa-200hPa垂直风
1961~2010年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空间分布自东南向西北和西南方向递减,并且差异显著;城市夏季(6~8月)降水总量与年降水量的分布特点十分相似,也具有南部多且梯度变化大、西北少的特点;冬季降水总量都是以固体形式降水,分布从东南向西递减。东北地区主要城市的年降水量变化表现为明显的准2a、4a和9-lOa尺度的年际变化周期。时域中准2a尺度的年代际振荡主要表现在1965-1975年期间,表现
波文比是感热通量和潜热通量之比,可综合反映地表水热特征.因波文比能反映地表干湿状况,尝试将其引入到遥感干旱监测领域加以利用.以甘肃河东地区为研究对象,结合地面气象资料,利用MODIS影资料构建波文比干旱监测模型,并结合土壤墒情资料和温度植被指数(TVX)对波文比干旱监测模型的可行性进行评估.结果表明:波文比(β)指数与土壤相对湿度呈现出高度负相关,与10-20cm平均土壤相对湿度的决定系数R2高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