北京春季不同天气条件下气溶胶垂直分布特征

来源 :第26届中国气象学会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uanguowuhe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对2005年和2006年北京地区春季没有沙尘和云影响下17次晴空大气气溶胶飞机垂直观测资料进行分析,给出了三种天气条件(地面高压、地面两高压之间和地面低压)下气溶胶的垂直分布,并计算了对应天气条件下的风通量和理查逊数,同时模式计算分析了对光化学反应的潜在影响,结果显示:在北京地区处于地面高压控制下(简称类型1),气溶胶的垂直混合和水平传输都很强,气溶胶浓度垂直分布平坦,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约为1200个/cm3;在北京地区处于地面两高压之间(简称类型2),气溶胶的垂直混合较强,边界层上没有阻挡,气溶胶浓度随高度递减,地面气溶胶浓度平均约为7200个/cm3;在北京地区处于低压控制下(简称类型3),气溶胶在边界层顶垂直混合较弱,形成一个较强的阻挡,阻碍了气溶胶的从边界层内向自由层扩散,同时边界层内水平传输较弱,结果是在边界层以上气溶胶浓度迅速递减,地面气溶胶浓度非常高,约为10000个/cm3;三种类型下臭氧光化学分解率J[O3]值分别递减了11[%](类型1)、48[%](类型2)和50[%](类型3)。
其他文献
为了解城市春节期间大量燃放烟花爆竹造成的大气污染状况,2008年1月30日至2月9日,用安德森分级撞击式采样器在沈阳市城区进行了大气气溶胶分级采样,并用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ICP-MS)对细颗粒物样品中41种元素进行了分析。同时通过富集因子和主因子分析,讨论了沈阳市春节期间大气细颗粒物中元素的组成及来源。结果表明:大量燃放烟花爆竹使春节期间空气中污染物浓度急剧增加,颗粒物浓度在除夕夜零点达到最
以2009年5月份鞍山大气成分站AE-31黑碳仪器观测数据,并结合GRIMM180及Thermoscientific的43iSO2,42iNOx,49iO3同步观测数据,分析了该地区春季ρ(BC)变化特征,结果表明黑碳气溶胶的各波段ρ(BC)变化趋势相同,紫外光和红外光部分对光的吸收强于可见光部分,ρ(BC)与ρ(PM1.0)有很好地相关性,ρ(BC)与ρ(SO2)及ρ(NOx)浓度变化趋势相同,
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乌中旗(海流图)、东胜、锡林浩特、朱日和、通辽6站2004年~2006年3~5月及2007年3、4月地面气象常规沙尘观测记录,以及与其对应的TSP自动监测仪日平均资料和器测能见度观测的额济纳旗、朱日和、乌中旗、锡林浩特4站对应浮尘、扬沙、沙尘暴日逐日5min一次的能见度数据(世界时),分析了TSP与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关系和分布特征,并且分析对应沙尘天气历史天气图(以地面为主
灰霾天气在我国日趋严重,已经成为一种新型的灾害性天气。分析研究灰霾天气的发生规律及其成因,对准确预报灰霾天气、减少灾害损失、保障交通安全和提高环境质量具有重要意义。文章利用1971—2008年2月内蒙古12个主要城市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分析了12城市灰霾天气的时空分布及其主要气象要素特征情况。结果表明:①我区12个主要城市中乌海市出现次数最多,而且绝大部分出现在2004年以后,其他城市大部分出现在2
文章利用内蒙古自治区额济纳旗、乌中旗(海流图)、东胜、锡林浩特、朱日和、通辽6站2004年-2006年3-5月及2007年3、4月地面气象常规沙尘观测记录,以及与其相对应的PM10自动监测仪逐日5min资料和器测能见度观测的额济纳旗、朱日和、乌中旗、锡林浩特4站对应浮尘、扬沙、沙尘暴日逐日5min一次的能见度数据(世界时),分析了PM10与水平能见度之间的关系;统计分析了沙尘天气发生时PM10的浓
对2005年9月~2007年7月在西宁获得的黑碳气溶胶(BC)浓度观测资料及气象观测资料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受当地冬季取暖和冬季逆温出现频率高的影响,该地BC浓度的月际变化规律明显,且变化幅度大,BC浓度高值出现在每年10月~次年元月;低值出现在5~8月;日平均浓度为4240.1ng·m-3,其变化范围为957.5~11045.5ng·m-3;受局地人为活动和大气垂直对流扩散等影响,BC浓度日变
中国西北地区是我国沙尘暴发生次数频繁、发生强度最大的地区,近年来发生的大沙尘暴源地均位于中国西北地区的新疆、甘肃和内蒙的干燥沙漠或戈壁地带。由这些地区起源的沙尘既对全球气候有影响,又对全球化学物质的循环有重要意义。该地区荒漠化严重,已成为全球四大沙尘暴高发区之一的中亚沙尘暴区的重要组成部分,文中综合论述了中国西北地区沙尘气溶胶的源和汇与输运过程,概括性总结了近20多年来对西北地区沙尘暴的研究成果。
利用赣州市17个气象站1959~2006年温度和降水资料,运用线性回归、M-K突变检验等方法对赣州冬季近48a来季平均气温、季降雨量、极端最低气温等要素变化的主要特征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近48a冬季平均气温呈增加趋势,20世纪80年代前季平均气温变化不明显,但80年代后平均气温上升显著,线性增温速率达0.064℃·a-1。季降雨量年际波动较大,没有明显的增加或减少的趋势。冬季极端最低气温随时间呈
应用晋中市壶瓶枣主产区1999~2007年的桃小食心虫资料和气象资料,分析桃小食心虫的发生与气温、降水、日照和相对湿度等主要气象因子之间的关系,根据桃小食心虫的发育特点、危害程度和发生、流行的适宜气象条件,预测预报桃小食心虫出土、成虫羽化的发生初日和盛期以及发生程度,并根据预报结果提出相应防治措施,从而使广大枣农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经济效益。
生态系统生理学为探讨生态系统与环境因子之间相互作用的机制,以及预测全球变暖情景下生态系统的响应和反馈提供了一个新的选择。本文以热带季节雨林为研究对象,利用2003~2006年间涡度相关技术的实测数据,探讨了生态系统尺度昼间净光合作用和夜间呼吸作用两大生理过程的时间变化特征和环境响应。结果表明:日尺度上,NEE上午与下午呈非对称分布,所能达到的最大净光合速率为-0.46mg·m-2·s-1,中午出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