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功率直流电场强化油流研究实验

来源 :中国地球物理学会第19届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xdzc2009cccc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利用直流电场在生产井与注水井之间对油层的电驱动、电化学、电渗透和电加热效应,改善其渗流和流体的流动特性,提高采收率是一项新技术.在电场作用下,微细颗粒聚结变粗,流动空间增大,阻力减小,渗透率增加,并使产水率下降,产油量增加,采收率提高.针为吉林油田低渗透油层特点,室内试验了电化学导流区油技术,并在现场进行直流电处理油层试验,使采收率提高.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由多台及大量远震资料提取出的接收函数,通过时差校正及共面元叠加及时-深转换等技术来获得上地幔间断面结构.
本文从精确的Zoeppritz方程出发,推导出各种简化方程,并着重对比讨论Shuey及Hilterman的简化方程各项的物理意义及其在不同入射角范围内对地震记录的贡献.
本文利用地震测深所得到的P波速度V值,对华南地区岩石圈地壳结构进行分层研究,旨在探讨地球内部结构特征及其动力学过程.
本文在前期工作的基础之上,开展了长剖面反射地震探测,以获得造山带地壳精细结构,本文是"大陆深俯冲的三维结构"课题的反射地震研究的部分成果.
传统的地质填图方法只能进行定性描述,区域化探存在异常与矿体的偏移问题.鉴于岩石中金元素的含量与岩石的物理参数值具有显著的相关关系,本文采用岩石密度来定量描述研究区内双桥山群岩性的空间变化规律和金矿的找矿远景.
2001年11月14日昆仑山口西M8.1地震是一次极不寻常的地震事件.我们用一种直接根据远场体波观测地震图反演震源时—空过程的新方法(周云好,2002),用IRIS全球地震台网的、震中距在35°至88°范围内的28个台站的垂直向长周期地震仪记录到的这次地震的P波波形资料,反演了这次地震的震源破裂过程.
各向异性地层存在多种类型,目前讨论最多的是周期性薄层组的垂直横向各向同性PTL(VTI)介质、广泛扩容(垂直裂缝)的水平横向各向同性的EDA(HTI)介质以及HTI与VTI组合的正交对称各向异性介质.本文对实际三分量资料提取各向异性的裂缝参数进行了有益的尝试,获得满意的效果.
汤加是西南太平洋俯冲地区的重要组成部分.由于俯冲板块的快速俯冲作用,该地区分布着世界上绝大多数的深震,且存在着老大洋岩石圈的分离残片.丰富的深震为研究该地区的地幔间断面与俯冲板块的相互作用提供了重要的条件,但复杂的俯冲结构(俯冲板块和俯冲残片)对间断面结构的影响也增加了研究的难度.我们收集了美国南、北加州地震台网(SCSN,NCSN)、西北太平洋地震台网(PNSN)、德国区域地震台网(GRSN)和
地震勘探中常用的基本方法是折射波法、反射波法及透射波法,上述方法大都采用单一波型进行分析处理.本文尝试把三分量换能器的六条引线并联在一个单分量检波器连线上使用,放炮后,记录到一种合成记录图.但这种记录既不是垂直分量记录,也不是单纯的某个水平分量记录,我们把这种记录的三分量或多分量换能器(检波器)称之为"全波列记录换能器(或检波器)".这种记录能较好地反映检波点上震波矢量随空间和时间的全部变化情况,
本文提出了一套地质雷达应用研究方法;探讨了盐碱化、沙化、荒漠化条件下超高频电磁波适用条件:首次建立了吉林省西部土壤调查地球物理研究工作模式,井经过三次野外数据采集资料的实践验证.实验研究表明:方法有效,地质雷达在盐碱地的高导电条件下是可以探测到目的层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