鸡传染性贫血病和网状内皮增生症混合感染的调查报告

来源 :中国畜牧兽医学会禽病学分会第12次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shi008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几年,鸡群中的蛋传疾病与免疫抑制性传染因子混合在一起的多重感染,使鸡病变得非常复杂,更给鉴别诊断带来了很大的困难.特别是传染性贫血病和REV等免疫抑制性病毒混合感染有增高的趋势.
其他文献
水禽是禽流感病毒的贮存库,人流感与禽流感关系密切;H3亚型流感在人群中常发生流行,调查表明H3亚型流感病毒在水禽中的携带率较高.为了阐明H3亚型鸭流感病毒与其他亚型流感病毒的关系,本研究对自活禽市场分离的3株H3N8亚型鸭源流感病毒聚合酶PB1基因进行了序列分析.结果表明,3株鸭源H3N8流感病毒聚合酶PB1基因核苷酸同源性为99.9%,与H9N2亚型流感病毒(DK/ST/2143/00)的同源性
本文自河北省石家庄市60-100日龄发病产蛋鹌鹑的气管拭子中,经SPF鸡胚尿囊腔接种并传代,成功地分离到1株病毒,通过血凝(HA)试验、血凝抑制(HI)试验、琼脂凝胶沉淀试验(AGPT)、免疫层析技术证实为禽流感病毒,其亚型为H5N?,A/Quail/Heibei/01/2006/H5N?).
禽流感(Avian Influenza,AI)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禽类疫病,对养禽业和人类的威胁极大,国际兽疫局将其列为A类动物疫病,我国视其为一类传染病.自从1997年香港禽流感风波以来,禽流感的暴发呈现出了一些新的流行特点:①宿主范围呈现出多样性与复杂性:禽鸟、人和多种哺乳动物均易感;②病毒变异速度快,毒力增强;③传播速度快,流行区域广,造成的损失巨大;④病毒传播方式多样化,疫情在同一国家多个地
为了了解禽流感病毒在黑龙江大庆地区鸡群中的流行情况,为禽流感病毒的防制提供参考,本研究采用常规鸡胚尿囊腔接种方法来分离病毒,采用微量血凝试验(HA)及RT-PCR来鉴定.结果在大庆地区所采集的样品,经鸡胚传代后,未检测出有血凝活性;在绥化采集鸡的脏器,经鸡胚传代后有血凝活性,并且RT-PCR检测出3株禽流感病毒.虽然大庆地区未检测出禽流感,但在周边绥化市检测出禽流感,大庆市有被禽流感污染的威胁,我
本试验对H5N1亚型AI灭活油乳剂疫苗(H5N1油苗)免疫番鸭中有关首免日龄、次数、剂量,以及对番鸭H9亚型AI的免疫、两者的联合免疫等进行试验.结果表明:1.雏番鸭在7、14或21日龄接种H5N1油苗,14日龄以内雏番鸭免疫后抗体处于4log2以下,21日龄免疫后2~7周抗体维持在4~8log2,番鸭对AI灭活疫苗的免疫应答能力随日龄的增大而提高;2.14日龄雏番鸭每只接种0.5mL、1.0mL
2006年2~3月,我市发生了鸡以呼吸道病变、神经症状、蛋鸡产蛋急剧下降,雏鸡、青年鸡、肉鸡出现扭颈,共济失调,呼吸困难为主的疫病,并引起成批的死亡.经临床剖检,血清学检验,分别对ND、AI进行了鉴别诊断,结论为鸡群感染了强毒型新城疫.选用新必妥、新疫康、禽干扰素、抗新城疫高免血清以及黄芪多糖进行治疗,三日后再用进口疫苗"新威灵"、"新必安"免疫,鸡群转危为安.
禽流感(H5亚型),引起肉鸭及蛋鸭的报道已有很多,其病理变化和实验室诊断特征与鸡的流感(H5亚型)相似.本文介绍了在2005年秋季我国北方发生的一起大面积疑似禽流感观察到一种主要引起肝脏病变的肉鸭流感病例.
对127972个病例的分析研究表明,有肝脏病变的占总数的87.77﹪,其病因主要在弧菌型肝炎,大肠杆菌、新城疫、法氏囊病、马立克氏病、卡氏白细胞原虫病、痛风病、盲肠肝炎、腹水综合症、包涵体肝炎、药物中毒、葡萄球菌、CO中毒、霍乱、脂肪肝综合征、鱼粉中毒、曲霉素中毒和白血病共19种,其中弧菌性肝炎和大肠杆菌是引起肝脏病变最为普通的病因,占总病例的26.44和29.38﹪,经研究选用中西药物保护肝脏等
采用流行病学调查、病理解剖学和血清学方法对2002.8~2004.6期间养鸡生产中发生的67起肿瘤性疾病进行了诊断.发现淋巴组织(脾脏、法氏囊)、肝脏、腺胃、肾脏、肺脏、心脏、肠道、胰腺、卵巢、肌肉和皮肤没有规律地出现以网状细胞增殖为特征的肿瘤性组织.光学显微镜下对比鸡马立克氏病、淋巴白血病的肿瘤组织切片,可见构成肿瘤组织的网状细胞与淋巴细胞在形态特征上有比较明显的区别.测定典型发病鸡群鸡的REV
1996年以来,传染性腺胃炎在我国的一些地区开始流行.关于发病原因,我们认为是由于网状内皮增生症病毒(REV)引起.本病在我国的流行有两个发病高峰阶段.第一阶段是1996-1998年;另一阶段为2001年-至今;第一阶段主要的发病原因是由于许多种鸡场使用了污染REV的马立克液氮疫苗.第二阶段发病的主要原因可能是鸡痘野毒、疫苗毒或间接导入REV或增强REV的传染力度所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