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克罗恩病是一种慢性非特异性炎症性肠病,患者以腹痛、腹泻和体重减轻为主要特征。针灸治疗克罗恩病(CD)已经证实确有疗效,但其起效机制尚不明确。近来研究证实,脑-肠互动功能异常可能在CD的发生发展中占有重要地位。本研究旨在观察电针和艾灸疗法治疗缓解期CD患者脑神经响应特征的差异。方法:65各缓解期CD患者随机分为电针组(n=32)和艾灸组(n=33),两组均选取天枢(双)、气海和中脘穴。电针组采用0.30×40mm毫针刺入得气后接韩氏穴位神经刺激仪(HANS-100),疏密波刺激,频率2/100Hz,电流强度1-2mA,留针30min。艾灸组采用附子、黄连、木香、红花、丹参、当归加麦芽糖3g用温水调成厚糊状,用模具按压成直径23mm、厚5mm大小药饼,上置艾条高16mm,直径18mm艾柱进行隔药灸。每次每穴灸2壮。两组均隔日1次,每周3次。共治疗12周。电针组18人和艾灸组20人分别于治疗前和治疗12周后各完成了静息态脑功能磁共振(fMRI)扫描一次,采用基于种子点的全脑功能连接度分析方法对两组患者者双海马的静息态功能连接度(rsFC)进行组内和组间比较。采用克罗恩病活动指数(CDAI)和炎症性肠病问卷(IBDQ)评分评估患者病情严重度和生活质量。Pearson相关性分析用来观察静息态功能连接度(rsFC)的改变与临床疗效变化量的相关性。结果:经过电针和艾灸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DAI评分均显著降低,IBDQ评分均显著增加。电针组双侧海马与中扣带回(MCC)和脑岛(insula)的rsFC显著增加,且与CDAI评分的改变量呈显著负相关;艾灸组患者双侧海马与楔前叶和下顶叶的rsFC显著增加且与CDAI评分的改变量呈显著负相关。结论:电针和艾灸疗法治疗缓解期CD患者具有不同的脑神经响应特征。以稳态传入网络为主的调节可能是电针疗法的脑响应特征;以默认模式网络(DMN)为主的调节可能是艾灸疗法的脑响应特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