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内镜粘膜下剥离术(Endoscopic submucosal dissection,ESD)是一项新兴的内镜下治疗技术,其特点在于可以对消化道表浅肿瘤进行整块切除,与外科手术相比,损伤小、恢复快。该技术主要合并症是穿孔、出血等,特别是消化道穿孔影响了对ESD的进一步推广。目前,对ESD所致穿孔尚缺乏大样本研究,因此影响对其预后的客观评估。在以往研究中,ESD引起胃肠道穿孔从0到7%均有报道。为明确在消化道肿瘤中ESD操作引起胃肠道穿孔的发生情况,本研究对既往文献报道进行了荟萃分析。方法本研究首先在PubMed、Cochrane DSR,ACP Journal Club,DARE,CCTR,CMR,HTA,以及NHSEED数据库(1990~2008)对ESD治疗消化道肿瘤的相关文献进行检索。筛选标准包括:1.利用IT刀(IT-knife)、钩刀(Hook knife)或螺旋伸缩刀(nex knife)完成的研究;2.病变无既往内镜下治疗或手术史;3.没有合用其他治疗手段;4.研究包括病例详细资料,具有一定病例数量以避免出版偏差,不包括会议摘要、病案报道及少于50例的病例研究;5.研究细节需明确可供再度利用;6.在同一样本资料重复发表的情况下,纳入病例数较多的研究。由两名研究者同时进行了文献的评估和信息提取,利用荟萃分析的方法对ESD合并消化道穿孔的发生率进行了系统评估。结果经多数据库检索后,符合纳入条件者共计16项研究,均属于病例系列研究,包括3354例ESD病例,其中共有131例发生胃肠道穿孔,发生率为3.90%,其中食道、胃、结肠的穿孔率分别为2.5%(4/160)、3.73%(107/2868)、6.13%(20/326),使用钛夹结合保守处理对大部分穿孔病例有效,需要手术治疗的仅占6.87%(9/131)。经过多因素相关分析发现,穿孔多发生在操作时间、病灶较大以及整块切除较多与穿孔率发生增高相关(P<0.05)。结论胃肠道肿瘤进行ESD操作引起穿孔的发生率相对较低,每百例大约发生3.9例。如能在穿孔发生后立即关闭穿孔进行保守处理通常可以避免进行手术。研究结果对医生和患者决定治疗方法时具有一定参考意义。然而由于目前缺乏大规模随机对照临床试验,因而与其他治疗手段的安全性对比研究还难以实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