腹腔镜胆囊切除术围手术期抗感染药物应用的实践与效果评价

来源 :2012年江苏省药学大会暨第十二届江苏省药师周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age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药师参与腹腔镜胆囊切除术(LC)围手术期预防用药管理对提高LC用药合格率的效果.方法:制定我院腹腔镜胆囊切除围手术期抗菌药物预防使用规范,药师参与病区预防用药过程干预.查阅病例资料,比较LC规范实施前后,LC围手术期药物选择、给药时机、持续时间、分级管理合格率.结果:干预后,LC围手术期选药合格率由65.8%提高到90.4%,给药时机合格率由76.7%提高到95.9%,持续用药时间合格率由32.9%提高到94.5%,持续用药时间由平均3.4天缩短为1.1天,分级管理合格率由93.2%提高到100%.结论:通过制定LC规范,由临床药师参与用药管理,并辅以行政干预相结合的做法,对提高LC围手术期用药合格率起到了积极的推动作用.
其他文献
本文围绕IL-22在HBV感染纤维化病人中的表达特点和与纤维化进展的作用机制展开研究,指出,慢性乙肝患者体内IL-22表达增加,而且主要来源于天然免疫细胞,IL-22通过作用于肝星状细胞促进了纤维化进展。
微小RNA(MicroRNA)是一类进化上保守,具有调控及整合细胞内信号通路功能的调节性RNA,与肝星状细胞(HSC)激活密切相关。慢性肝损伤的病因不同,肝纤维化时肝内活化HSC即肌成纤维细胞的细胞来源亦有差异,不同细胞来源的肌成纤维细胞可能有不同的miRNA表达模式,这些miRNA代表一类新的分子标志。本文综述miRNA作为疾病分子标志的研究现状及miRNA与肌成纤维细胞异质性及分子分型的关系。
本文旨在探讨与肝纤维化密切相关的microRNAs在纤维化肝脏中的差异表达,并就抗肝纤维化药物扶正化瘀方对其的调控作用进行论述。指出,miR-322在肝纤维化组织中表达升高,扶正化瘀方抗肝纤维化的作用机制可能与下调miR-322表达有关。
慢性肝病的重要病理基础是肝纤维化,通过纤维化的发展走向肝硬化。肝硬化是肝纤维化的终点,阻止肝纤维化向肝硬化进展是临床治疗的主要目标。因此,在肝纤维化与肝硬化形成可逆转的早期阶段准确做出诊断并加以干预是极其重要的,如能阻断、减轻乃至逆转肝纤维化,就能在很大程度上改善肝病的预后,使其不发展为肝硬化是目前肝病学界关注的重大课题。
本文旨在研究CD4+CD25+调节性T细胞对肝星状细胞(hepatic stellate cell,HSC)增殖及透明质酸(HA)分泌的影响。指出,CD4+CD25+调节性T细胞促HSC增殖并促进其分泌HA,并在体外证实CD4+CD25+调节性T细胞在慢性乙型肝炎进展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
胆囊壁增厚程度与肝功能Child-Pugh分级呈相关性。肝功能受损越严重胆囊壁增厚程度也越重。门静脉内径宽度与胆囊壁增厚程度呈相关性,门静脉压力越高胆囊壁增厚程度也越重。肝硬化患者继发胆囊壁增厚程度对于临床上评估肝功能受损程度、预测门静脉高压症、评估病情预后有一定意义。
本文探讨血清干扰素-γ(IFN-γ)在慢加急性重型乙型病毒性肝炎(acute-on-chroni hepatitis B lover failure,ACHBLF)发病中的作用,旨在为ACHBLF的诊治提供理论参考。指出,IFN-γ参与ACHBLF的发病,并且是ACHBLF病情严重程度的重要指标之一。
通过比较优化抗病毒治疗和联合抗病毒治疗历史进程,对比2005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及2010年《慢性乙型肝炎防治指南》,为患者制定合理的抗病毒治疗方案。指出,两种抗病毒药物联合抗病毒治疗会取得更加满意的临床效果,并逐渐为临床一线的医生推崇。单药优化抗病毒治疗,是抗病毒的基础。单药优化抗病毒治疗治疗效果不满意时再考虑联合抗病毒治疗。联合抗病毒治疗应是单药优化抗病毒治疗无效时更好的补救措施并非首选
1名女性患者,因“发作性胸骨后疼痛3年,加重3小时”入院,以急性非ST段抬高性心肌梗死收入院。患者于入院后第3天血小板开始下降,由人院时的262×109·L-1下降到98×109·L-1。分析原因:由于联合应用抗凝药物(低分子肝素钠)与抗血小板药物(阿司匹林、硫酸氢氯吡格雷);阿司匹林反复给药对血小板的作用将产生累积效应二者联用加大了产生血小板下降的可能,后期患者行IABP(主动脉球囊反搏术)对血
临床药师通过高效液相色谱法监测苯妥英钠的血药浓度,并根据血药浓度结果协助临床医师正确诊断,制定合理给药方案,使患者得到了合理的救治,说明了临床药师也可运用治疗药物监测技术,在药物中毒诊治方面开展临床药学服务,来体现临床药师的价值和作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