根腐病对青稞根际土壤微生物及酶活性的影响

来源 :中国植物保护学会2016年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ittleCa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为了研究青稞根腐病与根际土壤酶活性及土壤微生物组成的关系。以甘肃青稞主产区甘南州临潭县为研究区,对其青稞根腐病的发病率进行调查,并采集样品,对比研究青稞健康植株和根腐病植株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碱性磷酸酶、脲酶、蔗糖酶、纤维素酶5种酶活性,以及土壤细菌、放线菌、真菌的数量组成。结果发现,研究区10个采样点青稞均有根腐病发生,发病率在5%~20%,发生呈普遍性和区域性特征。青稞根际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的活性因根腐病的发生而降低,而纤维素酶活性则因根腐病的发生而升高,不同样地间土壤酶活性不同。土壤微生物数量总体呈现细菌>放线菌>真菌的趋势,但不同微生物对根腐病发病的响应不同,细菌和放线菌数量因根腐病的发生而减少,真菌的数量则增多。不同样地之间土壤微生物数量不相同,细菌和真菌呈现区域性特征,放线菌的数量不呈现地域性。相关性分析表明,土壤过氧化氢酶、蔗糖酶、脲酶、碱性磷酸酶以及纤维素酶的活性变化都与根腐病的发生相关,土壤细菌、真菌、放线菌等三大类微生物的数量也与根腐病的发生相关。总体来说,根腐病的发生改变了青稞根际土壤代谢过程和土壤微生物的区系组成。
其他文献
在防治冬小麦蚜虫时,加入由非离子表面活性剂、油酸甲酯、玉米胚芽油、油茶籽油、大豆油等组成的植物油助剂,药后1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3.16%,药后3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6.54%,药后5天比常规防治提高效果2.1%.同时,在用药量减少20%~40%时,防效与常规防治无显著差异.助剂介入后,在增加防效和降低用药量方面效果明显.
由真菌Magnaporthe oryzae(Hebert)Barr.[无性世代为Pyricularia oryzae(Cooke)Sacc.]引起的稻瘟病是一种具毁灭性的、严重影响水稻高产稳产的重要病害.选育抗病品种,利用品种的抗性是最经济有效的防治方法.然而,由于稻瘟病菌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的遗传多样性和毒性易变的特性,使得在水稻品种抗性基因的利用和布局的过程中,稻瘟菌群体遗传结构发生变化,新老
会议
水稻细菌性谷枯病(又称水稻细菌性颖枯病)是一种严重的种传病害,不但侵害谷粒,而且还引起水稻秧苗腐烂.该病20世纪50年代在日本九州被发现,1967年Kurita首次将病原菌定名为Pseudomonas glumae(颖壳假单胞菌),1994年改名为Burkholderia glumae(颖壳伯克氏菌),它是20世纪70年代后期日本水稻上最严重的病害之一.目前,该病已经蔓延到印度尼西亚、泰国、越南、
小麦条锈病是世界小麦生产上的重要病害,而且近年来小麦品种抗病性丧失严重.国内外研究表明,选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条锈病最经济有效的方法.本研究利用小麦条锈菌流行生理小种CYR32和V26对120个小麦品种进行苗期抗条锈性鉴定,同时选用SSR分子标记对品种的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120个小麦品种对CYR32表现免疫-近免疫的16份,高抗-中抗的98份,感病的5份;对V26表现免疫-近免疫的8份,高抗-
客观地分析国内外小麦条锈病研究现状,明确当前的研究热点与前沿,为农业生产领域的科研工作者和决策部门提供参考.采用文献计量学方法,基于Web of Science(WOS)平台的SCI-E和CNKI数据库中小麦条锈病相关研究的文献数据,从文献年代分布、文献学科分布、主要刊文期刊、核心作者、主要研究机构和高引论文等方面着手分析,并结合信息可视化软件citespaeeⅢ绘制小麦条锈病研究领域的知识图谱,
小麦白粉病是由Blumeria graminis f.sp.引起的世界性小麦病害.培育抗病品种是防治小麦白粉病最经济、有效和安全的措施.我国小麦农家种对于病虫害具有较好抗性.研究小麦农家种的抗白粉病基因定位,将为优良品种的抗病性遗传改良提供依据.本研究以农家抗病品种白蚰蜒条为父本,以感病品种京双16为母本,构建分离世代F2、F2:3,通过遗传分析确定白蚰蜒条的抗白粉病特点.对分离世代F2进行抗白粉
冬小麦、夏玉米一年两熟是中国北方最广泛的农作制度.新耕作制度下,玉米秸秆还田地块小麦纹枯病、根腐病和全蚀病等土传病害呈逐年加重趋势,已成为中国北方小麦优质、高产的重要限制因素.采用室内平板和盆栽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腐解物质对小麦3种土传病害发生的影响,并用气相色谱-质谱技术(GC-MS)分析其主要化学物质组成成分.结果表明:0.03g/ml(1ml中含有0.03g干玉米秸秆腐解产物),0.06g/
小麦白粉病(致病菌Blumeria graminisf.sp.tritici)是我国主要小麦生产区流行的一种真菌病害,常年发生面积在1亿亩左右.由于病原菌致病性的变化可能会导致抗病品种的抗病性丧失问题,所以,不断培育抗病性强的小麦品种是一个重要育种目标.本研究选取2012-2015年参加国家冬小麦区域试验的436份小麦材料作为研究对象,目的是通过苗期和成株期接种鉴定,明确我国小麦品种对白粉病抗性的
由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 Underw.)引起的玉米南方锈病是一种世界范围内的毁灭性真菌病害.快速及时诊断与定量检测潜伏状态下的玉米多堆柄锈菌,对玉米南方锈病流行侵染的早期预测预报,以及制定合理的防治措施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根据多堆柄锈菌(Puccinia polysora)的ITS2序列的418~619 bp片段和玉米Actin 2基因序列的1 853~2 467bp片段
为明确不同裸燕麦种质抗坚黑穗病差异,于2013-2014年采用菌粉拌种和菌土覆盖两种人工接种方法对64份裸燕麦种质进行了由燕麦坚黑粉菌(Ustilago segetum var.avenae)引起的坚黑穗病的田间抗性鉴定和评价,结果表明,在两种接种方式下,18份材料抗性完全一致;3份材料在菌粉拌种下的抗病型低于菌土覆盖接种方法下的抗病型;菌粉拌种较菌土覆盖易使43个燕麦品种的发病率增加,使其抗病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