切换导航
文档转换
企业服务
Action
Another action
Something else here
Separated link
One more separated link
vip购买
不 限
期刊论文
硕博论文
会议论文
报 纸
英文论文
全文
主题
作者
摘要
关键词
搜索
您的位置
首页
会议论文
压缩二氧化碳诱导纳米乳液的形成
压缩二氧化碳诱导纳米乳液的形成
来源 :第七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ailing770
【摘 要】
:
30℃时,研究了CO2对H2O/CTAB/正庚烷乳液的调节作用,发现在特定的压力值时,可以形成澄清透明的纳米乳液.
【作 者】
:
赵悦菊
张建玲
韩布兴
张超星
李伟
冯晓颖
【机 构】
:
中国科学院化学研究所,北京100080
【出 处】
:
第七届全国超临界流体技术学术及应用研讨会
【发表日期】
:
2008年7期
【关键词】
:
压缩二氧化碳
纳米乳液
正庚烷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下载此文
赞助VIP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30℃时,研究了CO2对H2O/CTAB/正庚烷乳液的调节作用,发现在特定的压力值时,可以形成澄清透明的纳米乳液.
其他文献
基于SFEF的微晶蜡制备与结构表征
为探索从沈北/大庆减压渣油生产微晶蜡的可行性,利用超临界萃取分馏技术,对沈北/大庆减压渣油进行了分离与评价.亚临界及超临界条件下得到的窄馏分的各种性质均表现出较好的
会议
减压渣油
微晶蜡
超临界萃取
窄馏分
芳香环
超临界流体雾化制备微纳米颗粒及微胶囊研究
本文研究了超临界流体雾化技术制备麦芽糊精和阿拉伯胶混合物微细颗粒和制备化椒油微胶囊过程中的影响因素,并利用超临界流体萃取与雾化耦合的方法制备花椒油微胶囊的过程.
会议
超临界流体
雾化技术
微细颗粒
微胶囊
花椒油
麦芽糊精
阿拉伯胶
超临界萃取
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CuSBA-15纳米复合材料
以乙醇为共溶剂,无机盐(Cu(NO3)2)为前驱物,应用超临界流体沉积法制备了Cu/SBA-15纳米复合材料.制备条件为二氧化碳压力19-21 MPa、温度50℃、时间0.5~12 h,反应完成后,用氢气
会议
超临界流体沉积
纳米复合材料
无机盐前驱物
二氧化碳
纳米粒子
金属粒子
二氧化碳功能化利用的方法学研究
由于二氧化碳热力学上的稳定性及动力学上的惰性,因此,有效地进行化学转化与利用关键在于利用金属络合物、活性催化剂对二氧化碳的活化.研究二氧化碳与金属络合物、活性催化
会议
二氧化碳
化学利用
催化活化
碳酸酯
氨基甲酸酯
金属络合物
超临界水热合成纳米氧化物的研究
应用超临界水热反应方法合成了纳米单体氧化物及其表面改性材料、纳米二元和多元尖晶石氧化物,研究了合成工艺参数如溶液温度、pH值、浓度、反应时间、共存阳离子、离子摩尔
会议
超临界水
纳米氧化物
水热合成
表面改性
纳米材料
合成机理
有机锡官能化SBA-15催化剂的制备、表征及催化性能研究
采用嫁接法和原位共聚法制备了有机锡官能化SBA-15催化剂.XRD、TEM、NMR、ICP、FT-IR和DRS等测试结果表明采用两种制备方法均可将有机锡锚定在SBA-15中.在CO2和甲醇直接生成
会议
二氧化碳
碳酸二甲酯
多相催化
有机锡
催化性能
嫁接法
原位共聚法
超临界CO2发泡过程中结晶聚合物凝聚态结构对泡孔形态的影响
在应用超临界CO2的间歇发泡过程中,半结晶聚合物的发泡可以在低于其熔点的温度下进行,此时聚合物的凝聚态结构就会影响泡孔的形态.由于CO2只能扩散进入无定形区,而无法进入晶
会议
泡孔形态
发泡过程
半结晶聚合物
超临界二氧化碳
聚合物共混物
相结构
结晶结构
超临界二氧化碳辅助注塑成型制备聚丙烯发泡材料
本文首先对比自制长支链聚丙烯(LCBPP)、北欧化工高熔体强度聚丙烯(HMSPP)和线性等规聚丙烯的动态流变行为,LCBPP和HMSPP都表现出较大的动态模量、较高的复数粘度、较小的损
会议
超临界二氧化碳
注塑成型
泡沫聚丙烯
流变行为
动态模量
复数粘度
力学性能
发泡材料
超临界CO2萃取红花药渣中挥发油的研究
为了综合利用中药红花的有效成分,减少处理费用,考察了温度、压力、CO2流量及物料粒径等工艺条件对超临界CO2分级萃取红花水煮醇提药渣的影响,得到了红花挥发油,对所得挥发油
会议
超临界萃取
红花药渣
红花挥发油
二氧化碳
有效成分
千年健CO2超临界萃取工艺研究及GC-MS分析
目的:研究千年健CO2超临界萃取最佳工艺及萃取物的化学成分. 方法:采用均匀设计方法,以萃取压力、萃取温度、萃取时间为因素,考察超临界CO2萃取的最佳工艺条件并进行GC-MS
会议
千年健
超临界萃取
二氧化碳
均匀设计法
萃取工艺
化学成分
芳樟醇
与本文相关的学术论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