普陀区近十年霾的气候特征和典型天气类型

来源 :第十二届长三角气象科技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x77287728cx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舟山地处海岛,大风频繁,有利空气扩散,空气质量优良,据近10年环境统计数据分析,舟山每年空气环境质量优良率平均达到98%以上,近两年的空气二氧化碳含量观测数据年平均430ppmv(百万分之一容积比),较周边地区观测值低约100ppmv.但近年因城市基本建设规模扩大,岛内车流量加大,以及大陆灰霾天气增多加重,岛内的输入性灰霾增加,导致我市灰霾天气有明显增多趋势.为以后舟山普陀霾天气的预报服务提供一定参考,本文利用2005-2014年普陀站地面气象观测资料和NCEP再分析资料,对舟山市普陀区霾的变化进行气候特征分析,并统计出典型的天气类型.
其他文献
本文先分析了金华地区雷电气候特征,再根据浙江省2009-2013年闪电定位资料和金华地区地理信息基础数据,选取地闪密度、最大地闪强度等要素作为雷电灾害风险评价指标,综合考虑了影响金华地区雷电灾害的致灾因子和孕灾环境,借助GIS软件实现金华地区雷电灾害风险区划.得到以下结论:(1)金华地区(包括各县市,除了磐安未统计)1970-2013年年均雷暴日数44.2天,属于高雷区;分县市来看,除了义乌属于多
全球温度升高呈不对称性,夜间增温高于白天增温,且免耕措施由于其对土壤肥力的提高作用而重视,本文将探讨一下两者在大豆-冬小麦轮作地段上的效果及共同作用。在南京信息工程大学试验田内,通过田间开放式增温系统模拟夜间增温,以及免耕与常规耕作的不同耕作方式,设置四个处理:常温+翻耕(CK)、夜间增温+翻耕(W)、常温+免耕(NT)和夜间增温+免耕(WNT)。
本文利用历史台风定位资料,将东海台风(进入25°N~35°N、115°E~125°E影响浙江的台风)的路径预报作为研究对象,选取2006年至2013年共计22个东海台风,根据移动路径的不同分为登陆西北行、登陆转向东北、登陆转向西南、近海转向、和近海北上五种类型;选用目前业务中常用且比较稳定的四家主观、客观台风路径预报,包括美国联合台风警报中心(JTWC)台风路径、基于欧洲中心(EC)物理量场的台风
本文利用最新的较长时段的(1979-2012年)ERA-interim逐日200hPa风场、850hPa风场和500hPa高度场资料以及向外长波辐射(OLR)资料,计算季节内尺度上布和朝鲁等(2008)定义的EAP型指数,找出EAP型季节内变化的主要周期,并采用位相合成方法,研究了东亚太平洋遥相关型(East Asian Pacific,EAP)的季节内时间尺度上演变特征及其环流和降水演变特征。并
本文利用舟山各自动雨量站实况资料,基于Arcgis泰森多边形法计算舟山面雨量,与舟山日常业务所用算术平均法计算结果进行对比,得出以下结论:算术平均法的操作最简便,但仅适用于区域面积小,地形起伏不大,且测站多而分布又较为均匀;泰森多边形法考虑了各雨量站的权重,比算术平均法更合理,但由于每次降水过程的权重不变,计算结果与实际情况并不完全吻合;基于Arcgis计算各泰森多边形面积,得出各雨量站占舟山本岛
本文首先分析了浙江中部金华地区雷电的时空间分布特征和发生的天气型,在考虑预报因子的季节特征和时域特征的基础上,探讨对流参数的物理意义.继而基于高分辨率数值产品(T639gnb2格式)进行二次开发,计算了K指数、A指数、沙氏指数SI、抬升指数LI等26个物理量和对流参数与雷电的相关性,其中对流有效位能CAPE、沙氏指数SI和位势稳定度指数ILC等相关系数>0.3(α=0.01),对区域性雷电有较好的
迄今为止,大部分的空气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都是根据API(或AQI)的日平均监测资料的分析结果,没有突出重污染过程的分析;对于较大区域范围发生重污染的时空分布特征很少有研究报道,对于重污染发生时区域内各地区之间的时空分布特征差异及重污染发生时污染物的输送规律研究也较少。由于空气重污染的预报、预警是环保和气象部门关注的重点,也是目前预报服务的技术难点,本文根据浙江省环保部门提供的全省11个地市2012
本文利用1981-2011年共31年美国GODAS (Global Ocean Data Assimilation System)月平均次表层海温资料,以5-366m(5、15、25、35、45、55、65、75、85、95、105、115、125、135、145、155、165、175、185、195、205、215、225、238、262、303、366m)共27层次表层垂直平均海温表征上层海
海岛、海上风力资源丰富,建立风电场已成为风能发展新方向。海岛风力资源尤为丰富,随着风电场不断向高海拔和沿海雷电多发区拓展,风力发电机组的单机容量和风电场的总装机容量不断增长,风力发电机组的雷电防护问题也愈显突出。本文结合海岛雷电活动特点给出了海岛风电场防雷设计方案。同时提出了风电场防雷接地装置施工过程中的关键点,对海岛风电场的防雷设计有一定指导意义。
根据电气与防雷防静电等许多相关规范标准规定,金属管道跨接过渡电阻标准值不大于0.03 Ω、其它金属之间跨接的过渡电阻分别不大于0.2 Ω、0.24 Ω、3Ω,但是,存在理论依据不充分和无实际应用验证结果,在实际检测过程中也存在着检测仪器精度等方面的缺陷;跨接电阻检测是根据规范的标准来判定,当测得的过渡电阻值小于等于0.03 Ω时为合格否则为不合格,规定的过渡电阻值为0.03 Ω,是来自《建筑物防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