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峡西岸产业升级的基础研究——汕头市及其各区县工业化水平测定研究

来源 :中国社科院,国家发改委,福建师范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gogouu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发展经济学的相关原理,从人均收入水平;三次产业产值和就业比例;工业内部轻重工业比例全面测量了汕头市及其各区县的工业化水平。得出一些看似相互矛盾的结论,最后对相关结论进行了分析,认为:人均收入的GDP反映汕头市工业化处于第一阶段,表明汕头市经济发展质量和效益还不高,还没有实现高质量、高效益的工业化;三次产业所反映的汕头市工业化处于高级阶段,表明,汕头市农业的萎缩和薄弱,农业的贡献、比较利益下降得比较快,应引起我们的高度重视;霍夫曼比例表明,汕头市重化工业有待发展,工业基础比较薄弱。总体上看汕头市目前处于工业化初中期,产业升级和结构转换的任务十分繁重。
其他文献
本文回顾了闽台经贸发展历程,分析了在闽台商企业发展取得的成效,提出应对经济全球化,闽台经济界企业界应携手,合作发挥各自优势,互利互惠,共同应对挑战,共同推进海峡经济区建设。
2005年4-5月间,中国国民党主席连战和亲民党主席宋楚瑜先后对大陆的成功访问,已经给大陆和台湾带来了新的合作与发展的机遇,更为正在建设中的“海峡西岸经济区”带来了前所未有的契机。本文从经济学的角度,侧重分析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的可能性和可行性,对如何通过构建良好的发展环境来促使其更好、更快地建设等方面进行了探讨。
本文对海峡西岸经济区战略发展规划进行了探讨。区域经济的单位是经济区、城市群、城市圈和城市,通过区域内外的互补和联系可以加强区域经济实力。从区域经济发展的理论和实践研究发现,区域经济发展战略规划具有许多共性,其中差异化定位、互补性定位、发挥要素禀赋优势、构建比较优势、充分发挥主导产业作用是制定区域规划的基本原则。根据以上原则,综合考虑全国区域布局,以及环海峡经济区,特别是东部两大经济圈的影响和海峡西
20世纪60、70和80年代,台湾经历了30年的高速经济增长,创造了经济起飞的奇迹。本文对影响台湾经济走势的内外部因素进行了分析,探讨了支持台湾经济增长的内外部因素,阐述了阻碍台湾经济进一步发展的内外部因素,阐述了海峡经济区域发展的战略思考。
本文介绍了“两岸共同市场”概念的提出及其可行性分析,阐述了从两岸共同市场到闽台共同市场的过程及闽台共同市场模式的设想,提出了建立闽台共同市场的政策建议。
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需要创新适应国情的区域发展理论。本文依托西方经济学家创立的核心-边缘区域经济发展理论进行借鉴与创新,在分析福建核心经济区域的竞争力基础上,指出福建要谋求跨越式发展就必须努力增强其核心地区集聚能力,特别是创新能力的集聚,避免成为边缘地带。经过改革开放二十多年的发展,福建沿海地区基本上具备了成为全国性核心地区的实力,海峡西岸经济区大部分地区也已步入工业化中期阶段,有条件构建以省会福
区域经济差异及其变化是区域经济学和地理学研究的重要课题,区域经济发展的不平衡是区域可持续发展的主要障碍。深入分析福建经济发展的差异,对建设海峡西岸经济区,壮大福建经济实力具有重要的参考价值。本文首先运用库兹涅茨不平衡系数和经济区位熵分析1989至2003年福建省67个县(市)区*的人均GDP,考察这些研究样本的绝对差异和相对差异的变化情况;然后通过对库兹涅茨系数的进一步计算,解析导致区域经济差异变
山区与沿海发展的地区差距,一直是制约福建经济发展的重要因素,在新的形势下,必须树立科学发展观,统筹地区发展,以推进海峡西岸经济区建设。本文从闽东北经济协作区19年来发展的三个阶段特征,剖析了仍然严重存在的两级化状况,指出传统资源禀赋、不平衡发展战略、城市化发展滞后是影响闽东北经济协作区发展的三大因素。在此基础上,提出了推动闽东北地区经济协调发展的4大对策措施:树立科学发展观,坚持五个统筹,全面调整
闽台两地社会经济在历史上曾是紧密相联、相互依赖的关系,但自1949年以后,因两岸政治和军事对峙,各自又走上相互封闭且完全不同的发展道路。本文对闽台社会经济发展状况与发展趋势进行了分析。
本文对改革开放以来的闽台经济关系与粤港经济关系进行了比较分析。广东、福建同时得到中央政府的先行开放政策,在进行闽台、粤港合作中也各自具有人缘与地缘优势,然而,由于统一进程的快慢与难易不同,导致两大区域的经济整合成效大不一样,但是,东亚区域经济一体化不可阻挡,因此,福建省应在明确区域发展战略后,降低区域整合的成本,以在新一轮两岸经济融合中取得优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