海南省资源所大豆光温敏雄性不育的研究

来源 :海南生物技术研究与发展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chinacode007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正像水稻一样,大豆杂种优势利用也会从三系法到两系法,可能再到一系法,朝着程序由繁到简、效率越来越高的方向发展.中国已先后育成十几个质核互作雄性不育系及其保持系和恢复系,但因大豆本身异花传粉困难,利用三系法制种的步骤复杂、不育系繁殖和制种的难度和成本很高,从而限制了大豆杂种优势在生产中的应用.两系法可以减少不育系繁殖成本,并且具有无需保持系、配组自由、容易转育以及避免细胞质单一等优点,因此是目前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较好选择.本研究在海南资源所冬播育种群体中发现了一个雄性不育材料,初步推测其不育为光温敏雄性不育类型,并将其命名为Hitar01S.提出了围绕Hitar01S开展进一步研究的思路,以及开展该项研究的意义.在简要概括国内外大豆质核互作雄性不育和光温敏雄性不育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了人工诱导雄性不育并用于大豆杂种优势利用的研究方法.
其他文献
利用RT-PCR 技术扩增得到葡萄卷叶病毒-3(Grapevine leafroll associated virus-3, GLRaV-3)中国分离株的外壳蛋白(Coat protein, CP)基因。将此基因克隆到载体pET-28a(+)上,酶切鉴定后进行测序。序列分析结果表明,克隆得到的cp 包含942bp,与已报道的其它 GLRaV-3 分离物的cp 核苷酸同源性为93%~95%,氨基酸同
笔者运用PCR技术对来自中国7省区不同寄主上的黄龙病菌16SrDNA基因区进行了PCR-RFLP-SSCP 分析, 采用3种限制性内切酶进行单酶切、双酶切及三酶切反应,对酶切产物进行单链构象多态性(SSCP)分析,结果表明来自7省区不同寄主上的黄龙病病原9个分离物16S rDNA无明显的变异;同时对9个代表性的分离物16S rDNA进行了克隆测序,序列多重比对结果与PCR-RFLP-SSCP一致,
柑橘衰退病毒(Citrus tristeza virus, CTV)组群自然条件下存在株系分化现象。本研究利用RT-PCR技术扩增、克隆了来自我国不同地区的21个柑橘衰退病毒分离物的5’端A、F变异区。通过分析发现,21个不同来源的分析物在5’端A、F区存在较大的变异。21个分离物A区平均序列相似性为95.92%,相似性最低的为85.8%,最高可达99.8%;与GenBank中9个代表性株系的平均
选用L-乳酸甲酯为起始原料,经四步反应合成了构型翻转的(R)-2-[4-(5-氯-3-氟-吡啶-2-氧基)苯氧基]丙酸炔丙基酯(炔草酯),以R-4-羟基-苯氧丙酸计总收率为85%,含量为97%,产品ee 值为93%。实验考察了物料配比、反应溶剂、反应温度、不同的碱等因素对反应的影响,产品经过液质鉴定。
丙硫克百威商品名为安克力,化学名称为 N-[2,3-二氢-2,2-二甲基苯并呋喃-7-基氧羟基氨硫基]-N-异丙基-β-丙氨酸乙酯,是一种新型、高效、广谱、内吸性氨基甲酸酯类杀虫剂,用于防治棉花、水稻、玉米、大豆、蔬菜和果树等作物的害虫,防效显著。它是通过克百威分子中引入次磺酰胺基形成的衍生物,系克百威的低毒化产品之一,既保持了克百威优良的杀虫活性,又降低了对哺乳动物的毒性。本文介绍了丙硫克百威的
农药作为防治病虫草害、保护作物的重要物质,在农业生产中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但出于对环境保护和生态安全的考虑,21 世纪的农药必须具有高效、安全、经济、环境友好的特点。除草剂的开发尤其需要注重其在当茬作物及后茬作物与防除杂草之间的选择性。原卟啉原氧化酶(protox)抑制剂在光照条件下具有除草活性,为需光型除草剂,其独特的除草机制可保证动植物之间的良好选择性,具有十分广阔的发展前景。
SIOC0426是中国科学院上海有机化学研究所和浙江化工科技集团有限公司共同创制的具有很高除草活性的嘧啶苄胺类新化合物。经过多年试验研究综合评价,认为SIOC0426在 75 g a.i./hm2剂量下,具有良好的芽后早期除草活性,同时对杂草出苗也有一定的抑制,对棉花具有较好的安全性。在棉花与反枝苋、稗草和小藜之间选择性指数分别为12、2和3。该化合物杀草谱较广,能有效防除棉花田禾本科杂草和阔叶杂
采用农药生物测定标准操作程序(SOP)测定了新化合物SIOC-I-002 对水稻褐飞虱的毒力。室内生物测定结果表明,SICO-I-002 对水稻褐飞虱具有良好的杀虫活性,其毒力LC50 为0.3177 mg/L。温室小区防治试验结果表明,化合物SIOC-I-002 对水稻褐飞虱表现出良好的防治效果,在有效药量0.8、1.6、4.0 和8.0 g a.i./667 m2 时,药后1~5 d 的防治效
在苯甲脒类KARI酶抑制剂结构基础之上,设计合成了一系列含庚氧基及辛氧基苯基噁二唑类杂环化合物。用核磁共振氢谱、红外光谱、质谱及元素分析对目标化合物进行了表征和结构确认。初步生物活性测试表明,化合物具有不同程度的水稻KARI 酶抑制活性,部分化合物对双子叶油菜(Brassica campestris)表现出较高的除草活性。
本文论述了湖南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概况、湖南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与防治的历史、湖南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与防治的现状以及湖南农作物生物灾害发生与防治的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