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绿盲蝽是我国北方棉区的主要害虫,化学药剂防治是目前的主要措施,而温度是影响化学药剂防治最主要的非生物因素之一.基于此,笔者选取了不同作用机制、不同作用方式杀虫药剂,测定了其对绿盲蝽毒力的温度效应以及不同温度机制的杀虫药剂混合使用后对绿盲蝽温度效应的变化情况.结果表明,不同作用机制的杀虫剂中,除高效氯氰菊酯表现出了较强的负温度效应外,其他杀虫剂均表现为弱的负温度效应或正温度效应;不同作用方式杀虫剂不同温度条件下对绿盲蝽毒力变化测定结果表明,杀虫剂作用方式对绿盲蝽防治药剂毒力温度效应存在明显影响;不同温度效应杀虫药剂混配后,同为明显正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或同为明显负温度系数的两种药剂混合使用,其增效系数和温度无显著相关性;具有明显正、负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或具有强正温度效应和弱负温度效应或具有弱正温度效应和明显负温度效应的两种药剂混合使用,其增效系数和温度密切相关,但其影响的程度不尽相同.绿盲蝽体内3种主要解毒酶随温度变化的“钟形”曲线及杀虫剂诱导对该曲线影响的测定结果表明,绿盲蝽体内3种主要解毒酶在10~40℃温度范围内均随温度升高而变化,25℃时酶活性均最高;4种杀虫剂诱导在不同温度下对绿盲蝽体内解毒酶的影响可以看出,GSH无药剂诱导时从15 ~200C活性没有显著性差异,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明显增强,25~35℃时也没有明显差异;吡虫啉诱导后从15~200C活性显著增强,从20~30℃时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到35℃时活性明显降低;辛硫磷诱导后酶活呈倒“V”形变化,25℃活性最高;溴虫腈诱导后酶活也呈倒“V”形变化,20℃时活性最高;氟铃脲诱导后除30 ~ 35℃活性没有显著差异外,酶活呈波浪形变化,15℃和25℃时活性最高.CarE无药剂诱导时从15~20℃活性显著增强,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25 ~35℃时活性显著降低;吡虫啉诱导后酶活呈倒“V”形变化,25℃活性最高;辛硫磷诱导后从15~20℃活性显著增强,温度上升至25℃时活性没有明显差异,25~30℃时活性显著降低,35℃时活性显著升高;溴虫腈和氟铃脲诱导后,15~20℃活性均显著降低,25℃时活性略有上升,但差异不显著,随后活性显著下降.MFO无药剂诱导时从15~25℃活性显著增强,25~30℃时显著降低,到35℃活性没有明显差异;吡虫啉诱导后酶活性变化和无药剂诱导时酶活性变化呈对称性;辛硫磷和溴虫腈诱导时规律一致,从15~20℃活性显著性降低,20~35℃时酶活性呈倒“V”形变化,25℃时活性最高;氟铃脲诱导后从15~35℃活性呈现波浪形变化,依次降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