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教育的根本任务是立德树人,人才培养的关键词是核心素养,学科教育是学校教育的基本构成部分和载体,学科不同,知识逻辑和思想建构不同,学科素养的价值体现不同。学科育人即基于不同学科核心素养的价值着力点,实现依托不同学科培养综合核心素养,树立"学科素养观"是学校教育实现人才培养目标的基础。体育是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其独特的知识体系决定了在育人过程中的重要作用,强化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是在体育学科中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起点和要求,深入开展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研究,是新时期推进体育课程改革的重点,具有重要理论和实践意义。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专家访谈等研究方法,对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要素结构及培育路径进行深入研究。研究结果:1)厘清体育素养、体育核心素养和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之间的关系是培育的基础。体育素养指体育赋予参与体育活动的个体的价值和功能,体现在身体和精神两方面,包括身体素质、运动技能、体育品德、体育意识等。体育核心素养是根植于体育素养的聚焦促进个体全面发展和满足社会生活需要的关键性、核心素养,其不具普遍性和大众性特征。体育核心素养是个体核心素养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一旦形成,即具有实用性、稳定性、可持续性属性。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这门学科所承载的育人价值在学科结构、课程教学中的关键要求和特殊表现,是体育核心素养在体育学科的具体化表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体育核心素养育人功能和学科本源价值的有机结合,两者相辅相成。2)明晰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各要素之间的逻辑结构和价值关联是培育的关键。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包括三个维度,其中"运动能力"指个体自主参与体育活动的能力,"健康行为"指保持并传递健康生活方式的能力,"体育品质"指将体育精神融入生活的能力,三个维度从不同层面体现个体在全面发展和社会生活中处理与自我、与他人、与社会的关系。三个维度在逻辑联系和价值体系上相互贯通、有机统一。运动能力是体能、技战术能力和心理能力等在身体活动中的综合表现,是基础和前提;健康行为是增进身心健康和积极适应外部环境的综合表现,是提高健康意识、改善健康状况并形成健康生活方式的关键,是方向和保障;体育品德是在体育运动中应当遵循的行为规范及形成的价值追求和精神风貌,对维护社会规范、树立良好风尚具有积极作用,对人的发展有重要影响,是目标和归属。3)理顺体育教育过程中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与体育核心素养的价值诉求和发展关联是培育的前提。体育核心素养是为个体全面发展和健康生活提供保障的、包含诸多核心要素的核心能力,关注的对象是每个人,是人的必备素养。体育学科核心素养是通过学校体育教育使学生获得体育特征的核心素养,体现的是体育学科的价值和效果,关注对象是学生。两者聚焦点虽不同,但价值诉求是渐进的、高度一致的,体育学科核心素养为人的核心素养发展夯实基础。因此,在学校体育教育中,以具体运动项目和教学方法为载体和手段实现学生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点的达成,再互动发展学生体育核心素养,最终达成核心素养体系的完善,实现人的全面发展。研究结论与建议:1)"学科素养观"视域下体育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要在深刻把握核心素养各要素逻辑结构、价值关联和丰富内涵基础上,在理念上坚持长期性和动态性、均衡性和差异性、渐进性和反复性、专业性和协同性、点面式和立体式的统一;在手段上坚持学校教育与家庭教育、课堂教学与课外运动、教师教育与学生自育、运动训练与体育竞赛、体育主导与多学科融合的结合。2)体育课程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载体和源泉。基于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内容和目标,深化体育课程改革,在课程整体规划改革中落实培育的阶段性和延续性,在课程内容与结构改革中落实培育的一致性和针对性,在课程教学方法与手段改革中落实培育的可行性和有效性,强化课程整体与阶段性评价,靶向修复薄弱环节,不断优化课程体系和运行效能。3)体育教师是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依托和动力。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成效很大程度取决于教师的综合素质和职业能力,体育教师综合素养决定了体育学科核心素养培育的广度和深度。提升教师综合素养,首先要着力提升体育教师学科地位,优化职业发展环境;其次要着力解除束缚体育教师思想和行动的枷锁,打破"唯达标""唯应试"的观念,消解"轻体育""怕意外"的思想;第三要提升体育教师的学科价值认同感和育人使命感,树立专业理想。4)以学科素养达成度为标尺改革体育教与学效果评价体系。传统定量测试的评价方式难以准确反映体育教学与学习效果,更难以体现学科核心素养的培育成效。强化以学科素养达成度为标尺的评价体系改革,要注重以定性评定为基础的表现性评价,将学生真实行为、语言、素质、能力、思考、变化等质性指标纳入评价过程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