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上海市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 月23 日早晨这次大雾过程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分析得到:这次大雾过程是在地面高气压场内有利的环境背景下局地产生的辐射雾和海雾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内陆的辐射作用明显,致使近海与沿岸温差增大,在南到东南风或偏东风的作用下,使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在近海及沿岸地区凝结冷却,形成海雾,同时也有利于海雾的加强,而且,风弱(小于1m/s)也是不利于大雾的消散的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利用常规资料和上海市自动站资料详细分析了2 月23 日早晨这次大雾过程的性质及形成原因。通过分析得到:这次大雾过程是在地面高气压场内有利的环境背景下局地产生的辐射雾和海雾的影响共同作用的结果,由于内陆的辐射作用明显,致使近海与沿岸温差增大,在南到东南风或偏东风的作用下,使海洋上的暖湿空气在近海及沿岸地区凝结冷却,形成海雾,同时也有利于海雾的加强,而且,风弱(小于1m/s)也是不利于大雾的消散的重要原因。
其他文献
本文利用MTSAT-1R 卫星资料和青岛垂直分辨率10m 的探空数据、前散射能见度仪数据、风廓线仪风场数据、青岛近海船型浮标站数据,对2010 年6 月15~16 日和2011 年6 月21~23 日,青岛市区的两次影响严重的海雾过程进行了分析.两次海雾天气,地面附近一直处于气旋前部的偏南流场中.初期,低层的偏南风,将华南和黄海中南部充沛的水汽,向青岛输送.对流层低层的逆温层使得水汽在青岛的近地面
本文利用1°×1°NCEP 资料,通过WRF3.1 模式模拟了2007 年3 月3-5 日出现在辽宁地区的一次暴雪过程.结果表明:WRF 模式能较好地模拟出此次暴雪降水的强度和区域.对数值试验结果的研究表明:此次暴雪天气过程中的环流具有显著的中小尺度特征;水平方向上表现为高空槽前中低层均有闭合低压中心表示的低涡及切变线,二者提供了极为有力的环流条件,切变线的位置分布和变化与暴雪的发生发展有紧密的相
利用山西省68 个气象台站近48a(1961~2008)的逐日降水资料,采用线性趋势分析、Morlet 小波变换以及合成分析等统计方法,分析了山西省暴雨发生次数(日数)的时空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规律。结果表明:全省暴雨发生次数存在由南向北递减的空间分布特征,暴雨主要集中在太行山以南的晋东南一带;在季节分布上,暴雨主要出现在汛期(5~9 月),特别是主汛期(7~8 月)是全省暴雨最集中的时段;在旬际分布
利用T639 1°×1°分析场、FY-2 红外云图及红外辐射亮温(TBB)、多普勒雷达和气柱水汽总量等资料,对2011 年7 月2—3 日发生在山西境内的区域性暴雨进行多尺度特征分析,发现:副高北上,西南暖湿气流加强,东北冷涡后部冷空气南下,山西北中部锋生是这次区域性暴雨发生的大尺度环流特征.分析结果表明:(1)山西中部暴雨由2 个β中尺度对流云团生成,且在边界层2 条中尺度切变线附近触发对流发展
利用常规气象观测资料、雷达资料、1.0°×1.0°NCEP再分析资料,针对影响山东的2007年7月18日和2011年7月2日两次全省性大范围夏季暴雨天气过程,通过从水汽输送、动力结构、大气稳定度和雷达特征等方面进行了对比分析.结果表明:副热带高压控制华南地区,其脊线在22°~25°N附近,东北和华南同时存在低涡或闭合低压环流,且有低层有西南暖湿急流建立时,山东易有全区性暴雨.水汽输送和辐合强弱与暴
采用逐日降水资料和ncep/fnl资料,对2009年6月9日-13日东北地区一次大范围持续性暴雨进行分析,表明本次过程是由东北冷涡的锋面过程引发,通过对东北冷涡的结构、涡度、热力条件和水汽收支进行进一步分析,结果表明:此次冷涡强降水的几个阶段属性不同,冷涡形成前,其南方的槽前气流和副高西北侧的气流辐合形成,是冷涡外降水,而后,逐渐转变为冷涡内的锋面降水;冷涡移动中其锋面与降水区相一致;水汽在强降水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NCEP 资料等,对2010 年9 月18 日20:00—19 日08:00 黄土高原发生的一次β中尺度大暴雨过程的大尺度环境场、中尺度影响系统以及触发机制等进行综合分析。结果表明:4 个中尺度径向速度辐合是β中尺度大暴雨的直接影响系统,列车效应是β中尺度大暴雨形成的原因之一;气压持续降低,配合2 min 平均风速急剧增大、而后风向突变,或配合先风向突变、而后2 mi
利用卫星云图、多普勒雷达资料和高空风等各种天气学资料,对2009 年6 月8~9 日广西、贵州、以及和湖南交界地带一次暴雨过程(图1 和表1)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表明:暴雨是由中尺度对流复合体(MCC)东移、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发展、以及二者合并造成的(图2);地面α中尺度低压带配合α中尺度纬向切变线的生成,为MCC 的东移发展、β中尺度强对流云团的发展、以及二者的合并创造了有利条件;地面能量比低值
基于GRAPES 模式,使用快速更新循环同化技术,对华东地区五种稠密资料(常规的探空资料TEMP、地面报SYNOP、飞机报AIREP、船舶报SHIPS 以及非常规的雷达VAD 风资料)进行同化分析,通过2008 年6 月、7 月和8 月三个月的连续试验以及个例分析来初步检验GRAPES_RUC 系统在上海的本地化情况。试验结果表明:GRAPES_RUC 系统对小雨和中雨的预报较好,对暴雨(大于50
本文利用WRF 模式基于三种不同的陆面过程方案(SLAB、NOAH 和RUC 方案)对2009 年7 月发生在江苏沿江及苏南地区包括沪宁高速公路在内的一次高温天气过程进行了对比模拟和分析。结果表明:(1)WRF 模式中耦合陆面参数化方案后的试验结果更接近实况,且模拟的高温天气过程对不同陆面方案的选择较为敏感;(2)SLAB、NOAH、RUC 三种陆面方案均较为真实地模拟出了梅村站气温变化趋势,但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