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盐渍土分布广泛,盐渍土壤的开垦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作为耐盐先锋作物的棉花,成为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棉花害虫的防治是生产中的大问题.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种植,棉铃虫危害日益减轻,但棉蚜等次生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本文初步研究了盐胁迫对鲁棉研21号(L21)和鲁棉研28号(L28)两种转基因抗虫棉上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将NaCl加入营养液中做处理液培养棉苗.设置3个盐浓度,0、100、20
【机 构】
:
山东棉花研究中心,山东 济南 25010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盐渍土分布广泛,盐渍土壤的开垦利用日益受到高度重视.作为耐盐先锋作物的棉花,成为盐碱地区的主要作物.棉花害虫的防治是生产中的大问题.随着转基因抗虫棉的推广种植,棉铃虫危害日益减轻,但棉蚜等次生害虫逐渐上升为主要害虫.本文初步研究了盐胁迫对鲁棉研21号(L21)和鲁棉研28号(L28)两种转基因抗虫棉上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的影响.将NaCl加入营养液中做处理液培养棉苗.设置3个盐浓度,0、100、200 mmol·L-1 NaCl.每个处理重复4次,每个处理5棵棉苗.待子叶完全展开后,将新产若蚜(12 h以内)单独接到各处理棉苗叶片上,随机接种,接种后24 h死亡的棉蚜处理作废,并重新接种.在温度为(25±1)℃、相对湿度(65±5)%、光周期L:D=16 h:8h的人工气候室内培养观察.记录每个幼虫的龄期时间(1~4龄)、成虫产蚜前时间、产蚜时间和产蚜后时间.当成蚜开始产蚜时,记录每天产若蚜数,直至成蚜死亡.结果发现:(1)取食各处理L21的棉蚜在若虫期都经历了4龄,各处理的若蚜期均在5d左右,差异不显著.3个处理在每个龄期的发育时间也均无显著性差异.成蚜期随盐浓度升高而变长,分别为16.8±1.6、16.0±1.28和15.7±1.39 d,三者间均无显著性差异.取食各处理L21的棉蚜的产蚜前时间都在4d及以上,产蚜天数在10~11 d,累计产蚜量在46~50粒,产蚜后时间在1~2 d,各处理间繁殖参数差异均不显著.(2)取食各处理L28的棉蚜在若虫期都经历了4龄,1龄、2龄无显著性差异;取食2个含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的3龄期均在1.6d左右,差异不大,但均比取食营养液处理棉苗的棉蚜龄期长,且均达显著性差异(p<0.05).取食含200 mmol·L-1 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的4龄期最长,为1.93±0.137 d,显著长于其他2个处理(p<o.05);取食含100 mmol·L-1NaCl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4龄期与取食营养液对照处理L28的棉蚜4龄期相当,分别为1.64±0.074 d、1.58±0.028 d,差异不显著.取食含200 mmol·L-1 NaCl和100 mmol·L-1 NaCl的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若蚜期相当,分别为6.41±0.193和6.20±0.130 d,差异不明显;取食营养液处理L28的棉蚜若蚜期较短,仅为5.83±0.119 d,与其他2个处理差异显著(p<0.05).3个处理的棉蚜成蚜期均在18d左右,无显著性差异.棉蚜产蚜前时间随盐浓度升高而变长,分别为6.6±0.43、7.1±0.14和7.8±0.22d,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棉蚜产蚜天数和产蚜量均随盐浓度升高而减少,且三者间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产蚜时间分别为10.3±0.50、9.6±0.14和9.0±0.22 d,产蚜量分别为49.5±2.44、38.3±1.42和23.6±2.55粒.3个处理的棉蚜产蚜后时间相当,差异不明显.综上所述,在NaC1胁迫下,L21上的棉蚜生长发育和繁殖未受到明显影响;L28上的棉蚜受影响较大,发育历期随盐浓度升高而明显延长,繁殖率随盐浓度升高而显著降低.
其他文献
棉花杂种优势的利用,是提高棉花品质、产量和抗性的重要途径.当前,棉花杂种优势利用的主要方法是利用人工去雄授粉制种,随着农村劳动力转移,劳动力成本上升,人工去雄授粉制种技术已不能适应当前棉花杂交种子的生产需要.利用自配花杀剂ZDS-09-1,选择花朵喷药去雄,生产F1代种子,可以节省劳动成本60%,提高制种产量10%.
优选47个超早熟短季棉育种材料在武汉进行验证试验,调查各品系生育期、铃重、单株成铃,比较子棉产量,分析吐絮特性,结果表明24个增产品系在早熟性、吐絮特性、丰产性等方面表现不同,但稳定性和适应性表现良好,适宜在武汉种植.
通过在农三师农科所近几年对"蜜蜂在网室为棉花不育系授粉制杂交种的效果研究"得出:经过不育系制种技术的不断提高、普及,棉花蜜蜂辅助授粉前景十分广阔,是一项低成本、高效率、无污染,又能获综合效益的重要的现代化生态农业措施,在促进喀什地区农业发展增效、农民增收方面将发挥重要作用.
针对我国抗虫棉抗虫基因单一、抗性风险日趋增加的状况,依据棉花密码子偏好,人工合成Cry5 Aa抗虫基因,通过花粉管通道法转入棉花,并通过组织化学法及PCR方法对不同世代转化株进行鉴定,同时进行了抗虫性测试.结果表明,通过花粉管通道法成功获得转Cry5 Aa基因植株,T1代转化效率为7.76%,T2代为73.1%,T3代为95.5%.结合PCR检测,T1代阳性率为2.35%,T2代为55.8%,转化
川杂棉30是以转基因抗虫优质抗病核不育系GA18作母本,以抗病恢复系Z0242作父本,采用"一系两用法"测配而成的F1代杂交种.其中母本GA18是通过棉花核不育杂种优势利用技术,采用核不育两用系GA5与抗虫品系GK19的杂交后代选育而成的含mscl不育基因的优质抗病虫核不育两用系;父本Z0242是从川737×岱15杂交后代中,经人工病圃抗病性筛选、纤维品质评价、农艺性状评价进行系统选育而成.该杂交
尽管通过常规表型选择培育了大量棉花新品种,但因遗传基础狭窄,近年来陆地棉育种选择进展缓慢.借助QTL定位和分子标记辅助选择,可大大提高育种效率.本研究以黄河流域大面积推广的陆地棉品种sGK9708(中棉所41选系)为母本、陆地棉优质系0-153为父本构建的一个重组近交系为基础群体,构建由98个杂交组合构成的永久F2群体(IF2),于2009年在河北曲周、河南安阳以及2010年河南安阳、郑州等四个环
新疆作为我国最大的棉花优势产区,在陆地棉品种选育方面取得了显著进展.从20世纪70年代以来,新疆棉花单产、面积和总产有了大幅度提高,单位面积产量的增加与优良新品种的推广应用有直接关系.南北疆几次大的品种更换,新疆自育品种发挥了重要作用.其中,新陆早1号、新陆早7号、新陆早8号、新陆早12号、新陆早13号、新陆早24号、新陆早36号、新陆早42号、新陆早48号、军棉1号等自育品种推广面积都在每年16
陆地棉产量高、适应性广,但黄萎病抗性和纤维品质较差,海岛棉纤维品种优良,高抗黄萎病,但产量较低,因此如何将海岛棉中的优异基因有效的转移到高产的陆地棉栽培品种中,获得高产、优质、抗病虫等目标性状集一身的新品系,对拓宽陆地棉遗传基础和提高陆地棉纤维品质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本研究以生产上大面积推广的高产陆地棉品种中棉所45为轮回亲本,以品质优异高抗黄萎病的海岛棉海1为供体亲本,经过杂交以及高代回交,建立
本研究采用加性-显性与环境互作的遗传模型(ADE模型),分析了8个不同类型的陆地棉亲本及其F1在3个不同环境下的农艺和纤维品质性状,估算各项遗传方差分量、遗传效应,分析性状间的遗传相关性,并预测F1和F2的杂种优势,为品种选育和杂种优势利用提供理论依据.研究表明,农艺与纤维品质性状的遗传主要受加性效应、显性效应和加性与环境互作效应控制.参试材料中,亲本P1(612085-1)和P4(sGK958)
山东是我国棉花生产的主要产区,滨海盐碱地及内陆旱地常年种植棉花,重茬现象十分普遍,棉花病、虫害各地均发生较重.立枯病和棉蚜是目前危害苗期棉花的主要病、虫害.立枯病在前期造成大量烂种、烂根和弱苗,严重时可致棉苗枯死,后期会造成棉花生长和发育迟缓,间接诱发中后期病害的发生,严重影响棉花的产量和品质;棉花苗蚜主要在5月中旬开始发生,5月底至6月初达到高峰期,棉花受害后期叶片呈卷曲状或皱缩,破坏植株生理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