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以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与作用为目的,选择案例“表哥”杨达才事件进行研究。文中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网络舆论监督具有集中性、互动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的结果,并证实了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和积极性。最后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应加以坚持和健全。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以分析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与作用为目的,选择案例“表哥”杨达才事件进行研究。文中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使用社会科学统计软件包(SPSS)分析数据进行分析,得出了网络舆论监督具有集中性、互动性和一致性等特征的结果,并证实了其对现实社会的影响力和积极性。最后对网络舆论监督的特征和作用进行分析、总结,得到结论:网络舆论监督是我国现阶段舆论监督的主要方式,具有很大的积极意义,应加以坚持和健全。
其他文献
针对理工科院校校园艺术氛围薄弱、学生艺术人才缺少、校园精品艺术节目不足的问题,在“普通高校艺术教育的理论与实践研究”、“公共艺术类课程教学方法研究”等多项教学研究课题的支撑下,长安大学经过十一年的教学研究、实践总结、成果交流的基础上,形成了一套具有理工科院校特色的大学生艺术教育的教育模式。围绕一个教育宗旨,实施“两种教育方法,遵循三项教育原则,突出四个教育结合,建设五大教育载体,培养四种美育能力,
科学技术发展对工程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工程师的素质正处于换代升级之际。面向在职工程科学技术人员调查我国工程领域对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求,可以使高等工程教育人才培养不断适应工程领域人才需求的变化。问卷调查及分析结果表明,高等工程教育在工科大学生的成长过程中具有十分重要的作用,在工科大学生的素质要素中,责任意识、团队合作、解决问题能力、终身学习能力等要素非常重要,在大学生未来发展中,这些要素的影响比知识
本研究选取台湾《自由时报》、《中国时报》以及《联合报》中关于林益世“贪污丑闻”的报道,采用内容分析的方法,从报道数量、报道持续时间、报道版面、报道体裁以及消息来源这五个显著度指标分析得出台湾媒体报道的基本框架为:在显著度上做“高调”、“强化”处理。而后从“主要事件”、“先前事件”、“ 历史”、“归因”、“结果”、“影响”和“评估”这七个方面分析报道,发现媒体对林案的“主要事件”、“先前事件”、“历
微博作为一种新型的信息发布与传播平台,在不同于传统媒体的规约环境里,以微博主体自发性、集体式的信息关注和传播,成为了突发事件中的信息传播中心与舆论中心。基于此,微博主体的素养成为了关涉着事件发展进程走向的重要问题。本文以“乌坎事件” 事发地的相关当事人为实证调研对象,运用SPSS统计软件对调研数据进行分析,试图对该类型事件中微博主体所呈现的素养现状予以研判;同时,研究试图以底层视角对调研数据予以观
当前中国媒体中存在两种政治:传统主流媒体表达的“宏观政治”和以微博代表的网络自媒体表达的“微观政治”。微观政治与宏观政治的不同之处在于,它考察的对象是镶嵌于日常生活中的各种文化权力关系而非宏观的国家权力、政党权力关系等。微观政治渗透在日常生活中,不涉及暴力,是一种微观政治意识和社会变革要求的文化批评,是一种相对平和的柔性政治。微博空间的微观政治在某种程度上能影响宏观社会政治的走向,如释放社会压力,
网络舆论打破了主流媒体铁板一块的话语体系,与传统官方媒体相比,构建出独特的话语空间。本文选取了恶搞视频《新闻联播之消费维权微调查》为个案,对其文本构建过程、表征意义生成以及对《新闻联播》舆论监督职能的社会实践意义进行分析。以网络舆论对“喉舌”功能媒体的话语颠覆为切入点,用话语分析的理论探讨了网络舆论对传统话语空间的扩展。
科学技术的发展日新月异,新的传播革命,为人们带来了基于互联网技术的信息传播平台。它的优越性,毋庸置疑。尤其是微博的出现,给舆论环境带来了新鲜的东西,比之传统媒体,微博更容易掀起一阵阵的舆论之风。很多人于是认为哈贝马斯所说的公共领域,不再是一种闪烁在美好未来的乌托邦,而是可以借助像微博这样的平台逐步建立。笔者试图沿袭哈氏的批判思路,对微博构建公共领域的可能性进行分析,认为尽管微博作为一种“自媒体”,
随着新媒体科技的不断发展,微博逐渐成为广大网民发表言论,进行社会抗争的一个工具.2012年在西安,由一些意见领袖和知识分子发起的“舍利回家”公民抗争行动,就主要是利用社交网络作为舆论平台来发起抵制曲江法门寺景区的行动.在整个公民行动过程中,社交网络媒体起了很重要的组织和动员作用.本论文试从公民如何利用社交网络媒体来进行社会抗争这个视角来分析这一社会事件.
2012年是中国的国家政治年。中国完成了权力交接,但是在这过程了出现了20年来最重大的政治事件,即薄熙来事件。本文在对9名资深驻华记者的深度访谈基础上,结合部分文本分析,探讨了驻华记者2012年在华新闻生产流程,他们的信源以及面临的挑战,并结合对薄熙来事件的报道,分析华采编面对的压力等,以揭示在一个国家日益开放、但国内媒体报道受限的特殊环境下,外媒在一个特殊年份的角色。