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研究不同固定方式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扩大的情况。方法:动物实验,24只12月龄山羊。采用自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横穿钉、Rigidfix和Endobutton固定。术后24周时取材,在CT扫描DICOM格式图片上测量股骨隧道直径,研究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对股骨端骨髓道扩大的影响。
【出 处】
: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不同固定方式固定前交叉韧带重建术后股骨隧道扩大的情况。方法:动物实验,24只12月龄山羊。采用自体跟腱重建前交叉韧带,分别采用同种异体皮质骨横穿钉、Rigidfix和Endobutton固定。术后24周时取材,在CT扫描DICOM格式图片上测量股骨隧道直径,研究三种不同固定方式对股骨端骨髓道扩大的影响。
其他文献
人工关节置换术后有很多情况会与体温改变有关,其中最让手术者担心的情况之一是术后体温升高。因此,了解人工关节置换术后体温变化规律及分析引起术后体温改变的因素,对判断体温变化的性质与及时采取相应的措施有帮助。
目的:探讨采用仿生双动髋关节假体在治疗髋关节疾病伴臀中肌功能不全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了自2014年3月-2014年8月在我院就诊的股骨颈骨折伴同侧肢体偏瘫的患者共24例,男18例,女6例,年龄72-83岁,平均年龄76.4岁,肢体偏瘫病史12-39个月,平均22.4个月.
目的 :探讨双切口入路切复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的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2010年5月一2012年6月我们采用双切口入路切开复位双钢板内固定治疗复杂胫骨平台骨折18例,男11例,女7例,按Schatzker分类,Ⅳ型5例,V型7例,Ⅵ型6例。均采用前外侧和后内侧联合入路行双钢板固定;首先行后内侧入路,取胫骨内侧缘弧形切口,显露后内侧胫骨近端骨折线,选用重建钢板或者AO1/3管型钢板行有限内固定
目的 探讨经多裂肌间隙入路,微创扩张系统辅助下椎弓根钉棒系统内固定治疗胸腰椎压缩性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 2010年6月至2014年6月共收治83例因高处坠落导致胸腰椎压缩性骨折但不伴有神经损害症状的患者,其中男57例,女26例,年龄18~53岁,平均40.7岁,其中应用Quadrant系统治疗65例(44男、21女),应用3D-View系统治疗18例(13男、5女).
目的:通过使用三维CT测量不同平面髋臼指数,半定量化反映发育性髋关节发育不良(DDH)髋臼缺损情况,为进一步实施功能矫正提供了精确、可信度较高的矫形设计依据。
目的:分析和探讨经伤椎置钉固定治疗胸腰椎骨折的方法和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1月至2013年12月收治的35例胸腰椎单一椎体骨折患者,其中16例采用传统临床4钉双平面固定(A组),19例采用伤椎加用椎弓根螺钉的6钉固定(B组).A组,男10例,女6例,平均年龄45岁(30~64岁);B组,男13例,女6例,平均年龄42岁(26~61岁).所有患者外伤至手术时间均不超过15天,B组患者在施行
目的:了解通过后外侧入路进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术时使用腰垫对假体位置及手术疗效的影响.方法:选取我院2014年1月至2015年1月行人工全髋关节置换手术的患者共459名,排除强直性脊柱炎患者15名,曾进行腰椎手术患者24例,所有患者均采用侧卧位后外侧入路.术中使用骨盆架固定骨盆,拍摄骨盆正位片,测量泪滴连线与地面垂线之间的角度.患者完全平卧时测量的泪滴连线与垂线之间的角度作为原始骨盆前倾角α,随后将
目的: 研究分析脊髓损伤(SCI)患者住院期间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DVT)的相关危险因素及护理对策。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15年1月中南大学湘雅医院脊柱外科收治的脊髓损伤患者139例,根据下肢静脉彩超及肺动脉CTA表现,发生DVT共9例,其中并发肺栓塞(PE)而死亡1例。
目的:探讨3D打印技术在上颈椎不稳与畸形的诊断与治疗中的辅助作用,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方法:应用3D打印技术辅助上颈椎畸形与不稳的诊断,以及3D导向模板辅助上颈椎椎弓根螺钉植入,评价其临床应用价值.本组资料共13例,男5例,女8例,平均年龄44.5±9.0岁(25-56岁);13例患者中,采用3D打印进行辅助诊断或补充性辅助诊断者10例,术前手术规划者6例,术中辅助导航椎弓根螺钉植入者4例,术后固
一、目的 医院病房内呼叫器是住院病人呼叫护士的一种沟通工具,给病人和护理人员带来极大的方便,但呼叫器的铃声也成为了病房噪音的主要来源。长时间承受噪音污染会影响患者情绪,易产生疲倦不安,甚至眩晕、恶心、失眠以及脉搏血压的改变,从而影响患者的病情恢复。患者频繁使用呼叫器也影响临床护理工作。呼叫器管理是病区护理管理工作中必不可少的重要内容。我院脊柱外科患者住院多、手术多、护理任务重。针对呼叫器频繁使用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