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olecular and functional characterization of a novel stefin analogue in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

来源 :中国水产学会鱼病专业委员会第七次会员代表大会暨学术讨论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farmeress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In this paper, we report the molecular cloning of a novel stefin analogue from the spleen of large yellow croaker Pseudosciaena crocea (Lycstefin).The open reading frame (ORF) of 297 nucleotides (nt) of Lycstefin encodes a protein of 99 amino acids (aa) with a putative molecular weight of 1 l kDa, in which no signal peptide and potential N-glycoslation site are predicted.The deduced Lycstefin possesses the structural features of the mammalian stefins, including two conserved motifs known to interact with the active sites of family C 1 cysteine peptidases: one glycine in the N-terminal region (G6) and GIn-Xaa-Val-Xaa-Gly motif (Q48LVAG52).It shares 32-47.5% aa sequence identity to the sequences found in mammals and other fish species and is rich in cysteine residues (seven cysteines).
其他文献
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建鲤自交子代和建鲤♀×黑龙江野鲤♂杂交子代经45 d的网箱养殖后,对3个群体肌肉营养成分进行了分析比较,旨在研究由于杂交而产生的肌肉营养品质的差异.结果显示,杂交子代水分的含量低于两自交群体,粗蛋白的含量高于两自交群体,粗脂肪的含量显著低于建鲤自交子代而高于黑龙江野鲤自交子代;杂交子代氨基酸总量相对于建鲤自交子代均有不同程度的提高,且杂交子代的WEAA/WTAA和WEAA/WN
以鲫肌肉为材料,建立了一种简便、准确的反相高效液相色谱法,用于鱼肉中伊维菌素的药物残留检测和药代动力学研究.鲫肌肉中的伊维菌素用乙酸乙酯提取,离心后的上清液于45℃下氮气吹干,残渣用甲醇-水(4∶1)混合液溶解,正己烷去脂,离心后取下清液,进样20 μL进行-HPLC分析.本方法考察了提取剂、柱温和流动相的影响,确定了以乙酸乙酯为提取剂,柱温25℃和甲醇-水(90∶10)作为流动相的优化条件.方法
应用组织切片方法对池塘养殖三角帆蚌从稚蚌发育至4龄蚌的性腺发育及生殖周期进行了研究。对性腺发育的观察结果表明,三角帆蚌性腺发育可分为性腺形成分化期、性腺增殖期、性腺生长期和性腺成熟期4个时期。三角帆蚌发育至6月龄时在性腺部位出现滤泡,表明此时性腺开始形成;三角帆蚌发育至11 ~ 12月龄滤泡内出现雌雄原始生殖细胞,雌雄可辨,表明此时三角帆蚌性腺开始分化;三角帆蚌发育至35月龄滤泡内生殖细胞能发育成
采用磁珠富集法,利用生物素标记的(GT) 15寡核苷酸探针从背角无齿蚌(Anodonta woodiana)基因组DNA的Sau3 A1酶切的250~1 000 bp片段中筛选微卫星序列.洗脱的杂交片段克隆到PGEM-T载体上构建富集微卫星基因组文库后,通过菌液PCR筛选检测出阳性克隆进行测序.结果表明,在筛选的50个菌落中,得到37条非冗余序列包含有重复次数不少于5次的微卫星位点,阳性克隆率为7
对中国主要淡水湖泊三角帆蚌5个野生群体的线粒体DNA 16S rRNA基因片段进行了扩增和测序,得到473bp的碱基序列,没有发现插入/缺失突变的核苷酸位点。检测到了32个多态性核苷酸位点,共7种单倍型。鄱阳湖群体的222(C→G3)和325(A→G)位点,太湖群体的233(A→G)位点,巢湖群体的40(A→G),138(A→T)和294(C→T)位点,洪泽湖群体的241(A→C)位点的变异可以作
海洋微生物由于其具有独特的代谢方式、产生的活性物质化学结构丰富多样、分子结构独特新颖、具有极大的药用潜力。本文就海洋微生物活性物质的几种重要生物活性,如抗菌、抗肿瘤、抗心脑血管疾病、抗炎症、酶及酶的抑制活性分别进行概述,并对今后研究发展进行展望。
通过对我国和越南10个类群的石磺科贝类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单位Ⅰ(COI)和16S rRNA两基因序列进行测定和分析,在获得的91个COI序列和99个16S rRNA序列中分别检测出47个单倍型,204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和30个单倍型,126个核苷酸多态位点.利用线粒体COI基因和16S rRNA基因序列分析石磺科贝类各类群的碱基组成,遗传多样性,遗传距离和聚类分析现象,结合形态学分析的结果,显示利用
研究利用不依赖于培养的分子生态学技术,用氨单加氧酶amoA基因的专一性扩增、克隆文库构建和序列测定的方法,对两种不同养殖模式(粗放养殖模式和精养养殖模式)南美白对虾(Litopenaeus vannamei)养殖池塘系统中不同养殖时期氨氧化菌的种群动态变化进行了研究.研究结果表明,粗放养殖模式池塘中Nitrosomonas属序列在养殖前期(T1样品)比例为33.0%,在养殖中前期(T2样品)比例略
将气调保鲜包装技术用于南美白对虾的保藏研究,采用不同组分的气体,灌充密封保存。实验共分为三组,分别为:非气调保藏的对照组1(直接放入4℃冰箱中);两种气体气调保藏的组2(经40% CO2 +60% N2气调包装后于4℃冰箱中保藏);三种气体气调保藏的组3(经60% CO2+ 15% N2 +25% O2气调包装后于4℃冰箱中保藏)。每组三个重复。然后应用传统方法、PCR-DGGE技术和克隆文库技术
为进一步发掘我国东海海洋微生物资源,对一株分离自我国东海160m深海泥的产类胡萝卜素海洋细菌进行了形态学、生理生化特性及分子水平的系统分类学研究.实验通过细菌的形态学特征观察、生长条件、生理生化及全细胞脂肪酸成分分析、16S rRNA序列特异性扩增、测序比对及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研究了该分离菌株的系统分类学特性,最后,通过高效液相色谱(HPLC)对该菌株的类胡萝卜素产出特性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该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