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亲社会行为是指有利于他人的行为,是个体社会化的重要组成部分,与帮助行为、积极的社会行为和利他主义有相似的意义(Shaffer,2000),其具体形式包括帮助、分享、合作等。同伴群体是青少年亲社会行为发生发展的重要背景,同伴地位(同伴接纳/拒绝)是青少年社会适应的重要问题。一方面,亲社会行为能够保护儿童免受同伴群体的厌恶与排斥(Caputi,Lecce,Pagnin,& Banerjee,2011),减少受到同伴拒绝的危险。另一方面,同伴交往是儿童发展的重要背景,儿童行为的发生,包括亲社会行为,与同伴环境中已有的交往经验有关。已有的研究多采用横断数据单方向考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地位之间的关系,对于其可能存在的双向作用机制考察较少,且这方面纵向研究的证据不多。研究对象多为学前期或更小的儿童,关于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地位之间的关系的研究相对匮乏。本研究对山东省济南市778名(男生377人,女生401人)初一学生进行为期一年的追踪,采用交叉滞后研究设计,考察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地位的发展变化,以及两者之间的关系。研究中,采用同伴提名法测量同伴地位,采用同伴评定测量亲社会行为。结果发现:(1)青少年早期亲社会行为、同伴拒绝、同伴接纳在一年内呈中等程度稳定;(2)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呈显著正相关,与同伴拒绝呈显著负相关(3)控制亲社会行为及同伴地位的稳定性的交叉滞后效应显示:首次测量的同伴接纳能够正向预测一年后的亲社会行为,同伴拒绝能够负向预测后测的亲社会行为;前测的亲社会行为能够保护儿童不受同伴拒绝。本研究的结论揭示了亲社会行为与同伴接纳/拒绝之间存在双向关系,有助于理解亲社会行为在同伴背景下的发生发展特点,及其亲社会行为与同伴地位之间的作用模式,对于亲社会行为的培养具有重要的教育实践价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