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國墮胎氾濫問題的成因與對策分析--基於H省D市的調查

来源 :河北省伦理学会,香港浸会大学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zsm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中國的墮胎現象日益嚴重,並引起廣泛關注。墮胎是女性的權利還是一種犯罪行為一直是一個備受爭議的問題。筆者認為,胎兒具有生命的意義,墮胎本身是封胎兒和墮胎者造成傷害的行為,應當引發道德的思考和法律的約束。本文分析了引起墮胎氾濫的社會、群體及個體原因,並在承認胎兒生命意義的基礎上提出借助計劃生育政策改革,管控流產廣告,生命教育與性教育相結合,以及充分發揮醫院社會工作者的作用四個方面,糾正墮胎者與潛在墮胎者對於墮胎的態度及行為的對策。
其他文献
文章介绍了到7岁时大部分儿童己经可以推理二级错误信念,儿童从不与他人比较到与他人比较这本身就是认知技能的发展.当儿童从外在评价转向内在即开始考虑自己在行为中的作用时,也表明个人责任开始在羞愧体验中产生影响,这也是自我评价是否积极的一个重要方面。我们在本研究中加入了外在因素:他人反应,行为结果与他人的比较,个人责任。本文通过实验研究探讨7-11岁儿童的羞愧情绪理解及其影响因素。随着年龄增加,儿童对羞
儒家的“重义轻利”的思想和墨家的“兼相爱、交相利”的思想,是两种不同的义利观,但是,二者并非是完全对立的,本文试就这两种义利观,在和谐观层面作一番粗浅的探讨。一、“重义轻利”:“义”乃和谐之本。在儒家经典中,几乎没有单独谈到利得时候,一旦说到利,必须有义随之,不为反对求利,便为限制求利。儒家以其最为深刻的智慧,在义与利的取舍之间作出如此明确而又果断的选择,是与其本身所倡导的仁学思想有着很大关联的。
社群主义晚近始生,共同体却是源远流长。“共同体”在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存在样式,可以从组织、原则、精神的层面考察。中国传统法文化中的共同体代表了一种包含特定的主体观、自我观、认同纽带、利益机制的群体生活模式,它在传统中国获得了礼乐刑政及非正式制度、日常观念的支持,它的生命力的根基,在于它所蕴涵的包括利益保障机制、风险防范机制等因素在内的治理能力。
From antiquity to the present time,human beings have painted,carved and described their naive belief and imaginary representations concerning the next world after death.
会议
Childrens money as a cultural mediated tool occupies an important place in their life-world.Therefore it becomes one of the significant topics of cultural development: especially,we scrutinize childre
会议
会议
会议
在當代的醫療實踐中,各種新的醫療技術在臨終階段的應用引發了關於如何維護死亡的尊嚴的激烈爭論。爭論的焦點集中在對什麼是人的尊嚴和什麼是死亡的尊嚴的概念的不同理解上。人的尊嚴概念在當代西方的倫理學中尚沒有得到清晰的闡釋,死亡的尊嚴概念更是存在混亂。儒家倫理學則可以在這種討論中為問題的解決提供新的思路。本文試圖重建儒家的人的尊嚴和死亡的尊嚴的基本含義,並封死亡的尊嚴與人的生物學生命的關係,死亡的尊嚴與人
無論是過去還是現在,重大傳染性疾病(瘟疫)對社會和醫學都構成巨大的挑戰。當代研究已經揭示了醫師的職業倫理貴任話語並不足以應對這一挑戰,因而需要美德的補充。本文通過對清代江南瘟疫中的醫學道德敘事的研究,指出美德倫理的確能發動社會醫療資源以應對瘟疫,但其本身依賴於特定的醫學認知、社會組織、倫理關係以及共用價值觀。在當代重建傳統醫學道德需要充分重視這一前提,注重於傳統倫理生活世界的重構,而非僅僅進行理論
臨終關懷的兩大議題是疼痛和死亡,封於臨終患者來說,死亡的話題有為凸顯,患者在死亡面前普遍表現出濃重的焦慮和恐懼。本文試圖通過追溯《莊子》的生命哲學,從中汲取面對死亡的智慧,揭開死亡的神秘面紗,消解臨終患者對死亡的恐懼。將死亡從繁複的人倫關係中抽離出來,以期還原死亡的本真狀態。本文闡述了莊子自然主義思想封人們面對生死問題的啟發,並進一步論述從“觀化”的角度,消融狹隘的個體本位,才能實現形上生命的自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