加强书目数据的自由词补充标引

来源 :中国图书馆学会,中国索引协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nmdmmmm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分析了我国图书馆中文文献主题标引的现状,举例说明自由词补充标引的步骤、侧重点、与对应的叙词在概念关系方面的处理、与对应的叙词字面形式不同的处理、自由词补充标引可以弥补叙词字面组配误差等问题.随着上世纪末计算机技术、网络通信技术在我国图书馆工作中的普及应用,改进文献信息的检索技术显得愈发重要,其中适应计算机检索的主题标引技术成为图书馆编目工作的重要一环.
其他文献
研究仅有万余字的《论语》,"不"字就出现562次(包括"不亦……乎"11次,"不有"3次),仅次于"曰"755次和"之"596次.如果再加上其他否定形式,《论语》之形形色色的"不",将近千个.平均每13个字,就有一个"不"字.所以说,孔子是一个善于说"不"的人.整部《论语》,几乎句句离不开"不"字.孔子及其弟子说"不",数量多,密度高,效果佳.在他们认为的礼乐崩坏仁义沦丧的社会,孔子对这一切"违仁
《诗经·生民》叙写古代周人关于始祖后傻等的种种原始观念和事迹,把周人的历史置于正统、神圣的地位,凝聚着周部落的历代作者对周人历史的认同、肯定、歌颂和祟敬,目的是为周人树碑立传。从这种切身利益和创作意图出发,周人对《生民》进行了由不自觉到自觉的艺术加工、想象与创造,使之作为周部落早期历史的艺术再现和形象描绘,几经流传终于获得了完美的诗歌艺术形式。正因为此,《生民》在客观上保存了周人乃至汉族历史的许多
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海畔尖山似剑铓,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柳宗元此诗作于再次遭贬远斥柳州之时,诗的主旨是说诗人身处贬所遥念京城亲友.诗中练意精彩之处有二:一为前两句之剑割愁肠,二为后两句之化身望乡,都是很让人过目难忘的.本文研究柳宗元诗歌创作的意境。
在目前的状况下,大学语文要借助多媒体的教学技术优势,可以进一步提高教学效果,这是不言自明的。如何在较短的时间内,使绝大多数能够使用多媒体教室的教师都能够有一个较好的大学语文电子教案。另一个伴随的问题是,如何在使用共同的电子教案的前提下,又能够避免千篇一律的课堂教学模式出现,这既是注重大学语文教学个性化的需要,又是每位教师进行教改,今后需要不断更新变化教学内容的需要。这就要求,电子教案应该具有较强的
人们在网上自由地谈天说地,评论世事,进行文学创作、艺术设计,并以最快的速度,最便捷的方式传播,鼠标每点击一处就会呈现出一个新奇动感的声乐画面.这是一种突显个性化发展态势的新文化.而阅读、欣赏和参与创作这种新文化的网民以年均翻一番的速度增长,而且网民中占绝大多数的是在校学生,笔者在震惊之余不免思考和寻找驱使大学生放下手中的必读书,痴迷于网络阅读的真正原因.高科技文化的新理念已经对传统教育观念质疑,如
为什么大学生们对“大语”如此无所谓?我们的语文教育到底在那一个环节上断裂了?是教师,还是学生?是中学,还是大学?是学校,还是社会?抑或兼而有之?本文对此进行讨论。
大学语文理应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而且能够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这是由该课本身具有的特点所决定的.许多人对大学语文的含义理解得不全面,有人把"语文"理解为"语言文字",于是认为该课主要是增强学生的识字组句能力;有人理解为"语言文法",因而认为该课主要是提高学生的写作水平和文化素养……这些见解都有其正确的一面,又都不全面,因为"语文"还有"语言文学"这一含义,特别是大学语文.当然,大学语文所说的"语言文学
本文研究大学语文课自1978年恢复以来,越来越受到大学生和整个社会的欢迎,取得了十分可喜的成绩.但大学语文毕竟是一门正在建设中的新兴学科,有许多问题亟待研究和改革.我以为,当前的一个大问题,仍然是对大学语文的基础课性质的认识.这一方面固然表现在一些应该开设这门课程的高校至今仍未设课,另一方面还表现在不少已经开设了这门课的高校或者担任这门课教学的教师,并未真正把它作为大学的核心基础课来看待,而是当作
本文论述了修订的必要性和把电子版的研制作为修订重点之一的指导思想.分析了电子版不仅可应用于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标引,而且将成为文献信息资源网络检索的电子工具.远程网络系统的开发将是网络时代实现动态维护修订管理的最终目标.2000年4月编委会在桂林召开全体委员会议,决定开始修订,并把研制适应计算机检索环境下的电子版和主题词及其与类目对应关系的修订作为本次修订的重点,修订工作充分利用计算机技术,充分发挥已
本文从本体的概念、特点、开发工具、描述语言和构建方法等方面概要论述了本体的基本理论,扼要介绍了国内外学者构建的领域本体的案例;较详细地介绍了军用飞机领域本体原型的构建方法;关于领域本体的发展以及在信息资源组织和信息检索中的应用前景,提出了几点看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