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调查北京地区9103例体检人群骨密度,探讨本地区骨质疏松流行病学情况.方法:选择2012年3月~7月体检的9103例汉族体检人群为研究对象,年龄16~93岁,采用韩国osteosys公司生产的ExA-3000型骨密度仪,检测受试者非受力侧前臂尺桡骨中远端三分之一处骨密度,建立信息采集表,记录体检人群骨密度、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吸烟、喝茶、饮牛奶、运动等情况,将检测结果以每10岁为一年龄段分组,分析每组骨密度,t、z评分、患病率及相关影响因素.结果:北京地区男性、女性峰值骨量均发生在30~39岁年龄段,骨峰值分别为0.528±0.072、0.451±0.067,随着年龄的增长,骨密度逐渐降低,骨质疏松发病率逐年增高;男性、女性30岁以前骨密度分别为0.47±0.107、0.436±0.060,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1.88%、1.33%;30~39岁骨密度为0.528±0.072、0.451±0.067,骨质疏松发病率为7.31%、1.71%;40~49岁骨密度为0.52±0.071、0.445±0.065,骨质疏松发病率为9.88%、2.3%;50~59骨密度为 0.49±0.076、0.396±0.082,骨质疏松发病率为20.83%、18.94%;60~69岁骨密度为0.463±0.085、0.328±0.071,骨质疏松发病率为35.49%、52.21%;70~79岁骨密度为0.416±0.086、0.268±0.072,骨质疏松发病率为57.31%、77.59%;80岁以上骨密度为0.384±0.091、0.222±0.059,骨质疏松发病率为71.37%、95.24%.低BMI人群骨质疏松发病率明显高于正常和高BMI人群,差距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峰值骨量过后,随着年龄的增加,骨密度均呈下降趋势,骨质疏松发病率显著上升,且女性绝经后骨量丢失明显加快,骨质疏松发病率较同龄男性明显升高,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P<0.05);值得关注的是,30岁以前的年轻男性骨密度状况也并不理想,可能跟工作繁忙,生活压力大,缺乏锻炼,生活方式不健康有关。因此,将骨密度检测作为中老年人体检的常规检查项目,早期发现,积极干预,同时加强年轻人群的健康宣教,倡导健康生活方式,提高峰值骨量,对于防治骨质疏松具有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