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学院建制意义上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始终坚持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姿态介入当代文化问题与公共政策领域的论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批判性知识生产.霍加特敏锐察知战后英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前瞻性地将当代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以学术问思的严肃姿态展开对战后工人阶级文化的细致分析,揭示出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与个体经验的文化意义,既成功实现了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视域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积极推进了战后的
【出 处】
:
“当代外国文论及其跨文化旅行”学术研讨会暨第七届全国“外国文论与比较诗学研究会”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作为英国文化研究学院建制意义上的奠基人,理查德·霍加特始终坚持以公共知识分子的姿态介入当代文化问题与公共政策领域的论争,积极参与社会实践与批判性知识生产.霍加特敏锐察知战后英国社会文化的巨大变迁,前瞻性地将当代文化纳入研究视野,以学术问思的严肃姿态展开对战后工人阶级文化的细致分析,揭示出工人阶级日常生活与个体经验的文化意义,既成功实现了从文学研究到文化研究的视域转移,也在很大程度上积极推进了战后的"文化转向".霍加特的文化研究始终以文学批评为底色,其文化分析路径受到利维斯主义的影响.霍加特以其对工人阶级文化经验的再度发掘,将英国"文化——文明"传统所突显的(精英主义的)文学文化与(低俗的)大众文化之间的对立,转变为对大多数人日常生活经验的体察和关注,这种重视经验、能动性、民族志方法以及包含文本细读在内的跨学科资源的交叉运用,铺就了英国文化研究早期的文化主义色彩.
其他文献
在后结构主义理论和犹太思想中,"书写"同样具有十分特殊的重要地位,这是否可以说明这两者之间可能存在着某种关联。本文试图借鉴当代女学者苏珊·汉德尔曼、神学家大卫·特雷西等人的思考,以一种跨学科的理论探讨,从三个方面对于当代"书写"理论中存在的犹太思想痕迹进行梳理:首先,从德里达的"痕迹"论及犹太思想中上帝的"隐退"或"痕迹",再由犹太教对文本进行多重阐释的传统对比巴尔特的取消深度及文本观念,以此说明
将贝尔·胡克斯的批评实践放入当代女性主义批评这个坐标系中考察,本文指出,胡克斯的批评实践折射出当代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如下特点:一,当代女性主义批评其维度由单一的性别范式走向性别-种族-阶级交融的范式,黑人女性主义批评对实现此范式的转变功不可没.二,女性主义批评话语的总体性难以维系,文本之间相互冲突,当代女性主义批评舞台上发生着女权与反女权的交锋.三,当代女性主义批评从议题到体裁在不断跨界,走向创作
现象学作为一种认识论,其绝对基础可以说就是内在时间意识。内在时间意识是意识活动的第一条件。如果从内在意识时间这一绝对地基出发,统观意识的结构,可以发现,意识具有双重意向性:横向意向性(transverse intentionality)与纵向意向性(longitudinal intentionality )。横向意向性连接意识与意识对象,使意识对象在时间中被体验和被建构。纵向意向性连接意识行为的不
爱德华·赛义德被国际公认为最具影响力的后殖民理论家和文化批评家之一.从20世纪90年代初迄今,其后殖民文化批评理论通过语言译介途径而得以传播,赛义德的一些重要理论著述在我国先后被陆续翻译出版.这些译本对赛义德及其后殖民文化批评在我国的传播起到了重要桥梁作用,并由此形成一个持久的学术研究热点.赛义德后殖民文化批评在中国的跨文化传播,对我国学界不同领域,诸如文学理论、文学批评、文化批评等产生了广泛而持
罗曼·雅各布森(Roman Jakobson)对"诗功能"的界定在文学理论界产生了巨大的影响,也引起不小争议.本文尝试透过文化语境重新阐释雅各布森对"诗功能"的界定,不仅将其视为一种有着强烈技术倾向的语言学-诗学话语,更将其视为一种文化话语.通过与阿多诺的《审美理论》对比,雅各布森对"诗功能"的界定显像为现代主义文化语境中的激进美学话语.
符号域是一种描述文化的工具语言.而一切文化符号的载体都被洛特曼通称为文化文本,只要它承载了信息,成为完整意义和整体功能的载体.符号域对文化文本的意义起到决定性作用,这源于符号域内符号思维的机制——传译、创新和对话机制.对话机制的基础同样是传递或称翻译机制.翻译最基本的机制就是对话.对话意味着不对称,不对称首先是指对话参与者符号结构(语言)的不同,第二是指信息流转的方向性.因此在观察文化史的时候,在
"间离"是布莱希特在戏剧这种艺术范畴中提出的."间离"剥离了为人熟知的内容以获得陌生的效果,打破观众与剧情之间的感情融合,培养观众反思的能力.将"间离"说它原初的戏剧范畴推衍到电影的范畴中,会产生强大的阐释能力.现实、政治、意识形态对电影画面的构成原则起到决定作用,电影也以蒙太奇、间离等方式参与着现实的构形.戏剧或电影"间离"的对象是观众,布莱希特的理论是要触犯观众的感情共鸣这类虚假命题,通过"间
巴赫金文论的关键词——"复调"、"对话"、"狂欢化",巴赫金文论的核心范畴——"多声部"、"参与性"、"外位性",已成为当代中国文学研究乃至整个人文科学的基本话语.几十年来,中国学界相继引进文学理论家巴赫金的"复调理论",哲学家巴赫金的"对话理论"、文化学家巴赫金的"狂欢化理论",并加以积极的阐发与运用,运用于外国文学文本与中国文学文本的解读,运用于文学学、美学、哲学等人文学科方法论反思,成果丰硕
罗兰·巴特在《S/Z》中提出了"契约叙事"和"叙事商品"这两个概念,突显叙事的交换功能.本文探讨了"契约叙事"和"叙事商品"的独特性,以进一步理解叙事的强大力量及其根源.在"契约叙事"的执行过程中,生产、销售与消费三个过程融为一体,叙事从生产对象逐渐转变为生产过程的主导者.这使"叙事商品"区别于其他商品,也使得"契约叙事"无法控制.
罗兰·巴特是将符号学理论用于视觉传播领域的先驱,他1957年写成的《神话学》和1964年的论文《图像的修辞》都生动论述了符号理论与视觉传播的关系,至今仍是传播学、新闻学、广告学和文学等专业相关研究的基础.罗兰·巴特的著述表明:在视觉传播中,图像符号比文字符号更深入人心.同时,巴特也说明了同为图像符号的照片、影视、绘画这三者的区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