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英国语言学家、翻译理论家卡特福德(J.C.Catford)语言学翻译理论的视角,审视了中国的外语教学,认为,中国的外语教学,或自觉的或下意识的,事实上遵循的是通过翻译学习外语的模式。论文分别从语音、词汇与语法三个层次上列举了许多事例,并从理论上作了分析。本文认为,语言各自自成系统,具有不可通约性,学习语言必须深入语言本身,而不能通过翻译去学习。通过翻译学习外语,有三个方面的不良影响。对语音的影响是最直接、最显而易见的。比方北方人将英语的[i]音"翻译"成汉语的"衣"音,将ship读做sheep;南方人也有南方人的难处。拿笔者为例,一直将英语的[i]音"翻译"成吴方言的数字1的发音。问题的严重性在于,错了还不以为然。笔者[i]1之混,直到十年前才纠正过来。与语音相比,通过翻译学习词汇,危害性更大。因为词汇的非对等性,更为隐蔽。在一定的语境下,两个对等词确实是完全对等的。容易造成"对等词全等"的幻觉。但是,语境意义对等,决不等于概念意义对等。卡特福德《语言学翻译理论》一书在前言中明确指出,该书的读者对象包括译者、外语教师以及计算机软件工程师。国内学界对于卡书在外语教学方面的指导启发作用,谈得很少。本文如果能够起到一点引玉之砖的作用的话,笔者的目的就算达到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