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vL导联和avR导联在室上性心动过速鉴别中的对比研究

来源 :安徽省第十七次心血管病学术年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wer3217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PSVT)是临床常见的一种心动过速,患者多是由于折返机制所引起,其中典型的心动过速包括房室结内折返性心动过速(AVNRT)和房室折返性心动过速,这两种室上速占阵发性室上性心动过速的90%左右[1],明确心动过速的诊断有助于临床药物选择及射频消融的准备,临床上在12导联同步心电图中,有人提出包括V1导联QRS波假r波,下壁导联(Ⅱ,Ⅲ,avF)假性s波等用来鉴别PSVT的类型,但avL导联终末部切迹和avR导联假性r波在室上性心动过速的鉴别诊断价值报道较少,本研究通过回顾性对比分析avL导联和avR导联在室上性心动过速中的鉴别价。本文通过回顾分析室上速发作时出现avL导联切迹和avR导联假性r波或粗顿的发生率,并对比avL导联和avR导联对诊断AVNRT的敏感性、特异性、阳性预测值,发现avL导联终末部切迹在AVNRT组的发生率为53. 4%,在AVRT组的发生率为8.1%,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vR导联假性r波或粗顿在AVNRT组的发生率为72.4%,在AVRT组的发生率为6.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在鉴别诊断AVNRT上,avR导联假性r波有更好的敏感性(72.4% VS 53.4%,P<0.01),特异性和阳性预测值无统计学意义。总之,12导联中avL导联和avR导联对于鉴别PSVT有积极作用,并且avR导联有更高的敏感性,在分析心电图时应该把avL导联和avR导联列入重点范围,从而补充Vl导联、下壁导联在鉴别诊断AVNRT的准确性。
其他文献
冠状动脉(简称冠脉)临界病变是冠心病介入诊疗中热点课题之一,从狭义上可定义为目测狭窄程度为50%~70%的冠脉病变(又称轻中等程度狭窄).因冠脉造影(CAG)提供的有限信息,给予药物治疗或是介入治疗,存在争议.近年来,一些研究[1-2]提示部分突发急性心血管病事件患者在CAG提示病变冠脉为轻中度狭窄.一些研究已经证实易损斑块(vulnerable plaque,VP)是导致突发急性冠脉综合征(AC
心力衰竭(心衰)是各种心脏疾病的终末阶段,近年来尽管诊治策略的不断改善,心力衰竭仍然是在世界范围内主要的死亡原因之一.因此,有必要探索新的心衰的诊治方法,减少死亡率.目前对其发病机制的研究不仅仅局限于病理生理学水平,已深入到分子生物学水平的研究.MicroRNAs (miRNAs)是一类约由22个核苷酸组成的内源性非编码的单连短RNA,其在细胞质中可以与信使RNA (mRNA)的3’非编码区特异性
冠状动脉临界病变,通常是指冠状动脉动造影(coronary amgiography,CAG)显示冠状动脉管腔直径狭窄≥40%且≤70%的病变,虽然它能较好地分析病变的部位狭窄程度和受累范围,但CAG是冠状动脉管腔二维投影图像,不能反映斑块的真实体积和结构,无法预测哪些斑块会发生破裂并继发血栓形成.导致心血管事件明显增加.目前关于临界病变的诊断和治疗是临床中容易忽略的问题,本文采用虚拟组织学一血管内
冠脉开口病变是指距离开口3mm以内的病变。根据解剖特点,开口病变可分为以下三种类型:1.主动脉—冠脉开口病变:累及主动脉与右冠开口、左主干开口或大隐静脉桥开口连接部位的病变。2.非主动脉-冠脉开口病变:累及前降支和(或)回旋支开口的病变。3.分支开口病变:累及冠状动脉主要分支入如对角支、钝缘支、锐缘支、右室支、左室后支和后降支开口的病变,也属于分叉病变的范畴。非主动脉-冠脉开口病变有如下特点:①多
Wellens综合征是以心电图T波改变为特征,伴严重的左前降支冠脉近端狭窄的临床综合征,Wellens综合征确切机制尚不十分清楚,可能与心肌顿抑与心肌冬眠有关。多数学者认为,当左室前壁心肌缺血严重时,可引起T波特征性改变,而T波的演变则反映了缺血区顿抑或冬眠心肌功能的恢复情况。随着心肌缺血的改善。T波倒置程度逐渐变浅,室壁运动障碍得到改善,心功能逐渐恢复。部分病人可以出现心肌损伤标记物轻度增高,说
随着起搏器技术的不断发展,起搏器应用范围不断拓宽,植入量不断增加,随之而来的是起搏器术后程控随访工作量的增加.起搏器术后程控和随访目前主要采用诊室内面对面的经胸遥测方式,这种随访不足之处是需要患者反复就医,占用了医生和患者大量时间.然而,这些常规随访中55%-70%患者随访结果正常[1,2],不需要修改参数,这无形中造成了医患双方时间和费用的浪费.况且,随访间期如果起搏器系统发生故障或工作参数不适
红细胞体积分布宽度测定血液循环中红细胞体积变异的一种定量指标,主要是通过全自动血细胞分析仪来测定的,比普通血红细胞涂片上的红细胞形态大小不均的观察更真实、准确,通常以红细胞体积大小的变异系数(CV)来表示.RDW的升高代表红细胞体积大小差异增大,它能准确、客观地反映血液中红细胞大小形状的一致程度.目前临床上常用于进行贫血的诊断和分类,尤其是在对缺铁性贫血的鉴别诊断上面运用较多.近年来国外有文献报道
尿酸是人体内嘌呤经黄嘌呤氧化酶等作用所产生的代谢产物.尽管血清尿酸还不是公认的冠心病危险因素,但已有不少临床研究显示,血尿酸增高与冠心病的发生以及冠状动脉病变的严重程度有关.本文以急性冠脉综合症(ACS)患者为研究对象,探讨其血尿酸水平与冠状动脉病变程度的相关性,以及其对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术(PCI)后疗效和临床预后的影响.
早在1960年第一次冠状动脉旁路移植手术就揭开了心肌缺血血运重建的历史,这50年来临床心血管医学积累了很多经验,但是都不能从根本上解决血管再生的问题[1].以往的研究表明,内皮细胞是受损的血管内皮细胞和新生血管形成修复的重要参与者,并可能提高血管相关疾病如冠心病患者的心肌收缩功能和灌注能力.然而,内皮细胞治疗的一大障碍就是很难获得足够的细胞.虽然,内皮细胞可以在体外培养扩增,但随着培养代数的增加会
急性ST段抬高心肌梗死(ST-segment elevation myocardial infarction,STEMI)目前实现再灌注再有效方法为经皮冠状动脉介入治疗(percutaneous coronary intervention,PCI)[1].但是急诊PCI过程中,当冠状动脉内存在大量血栓时,可能造成冠状动脉内斑块脱落或大量微血栓形成,栓塞远端血管形成慢血流、无复流或心肌微循环灌注不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