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探讨中美两国不同年龄区段青少年学生,在采用相同的测试方法及评价标准下(PACER测试),心肺耐力水平的差异性及其成因。研究方法:本文采用已被纳入美国青少年体质测试系统(FITNESSGRAM)中,由Cooper实验室研制的20M折返跑为测试内容,对年龄在12-19岁,共422名不同性别中国学生进行心肺耐力测试。首先,向被试者介绍本次测试的相关内容、测试程序,以及注意事项,对受试者进行健康风险的初步筛查,同时并得到被试者本人同意。要求学生光脚测量身高,穿内裤测量体重,身高体重测量仪采用大学生体质监测指定器材,测量范围与精度(身高:90cm-210cm、±0.2%,体重:5kg-150kg、±0.3%),测量后进行数据记录。在防滑平整场地进行测试。用20米卷尺准确测离,确定起始点位置。摆放测试音乐器材,确保测试音频清晰。测试时,每六人为一组,每组学生确保均是同年龄、同性别学生。由三名教师协助测试,分别记录测试成绩、监督被试者测试,以及测前示范与其余事项协助。测试开始,学生按音频进行测试。测试后,教师及时准确记录每名学生的真实成绩数据。对所测数据采用SPSS22.0统计软件进行分析,描述性统计运用平均数和标准差(X±SD)进行特征分析,多重比较分析应用平均差和标准误差(MD±SE),对不同性别与各年龄区段的中国青少年学生进行比较,以及独立样本T检验进行中美两国青少年学生的比较分析,P<0.05、P<0.001为显著性差异水平。研究结果:男生与女生在16-17岁阶段身高、体重方面均出现最高值。男、女生在18-19岁阶段体重均出现下降。男生最大摄氧量水平高峰出现在14-15岁阶段(46.73±4.83),女生则出现在12-13岁阶段(44.45±3.57)。男、女生健康区水平最高峰分别出现在18-19岁阶段(50.28±4.05)与12-13岁阶段(44.96±3.23)。男、女生身高、体重呈现的这种趋势与青少年生长发育特点有关。青少年时期,男生的生长发育水平要滞后于同一时期的女生,因此,男、女生的最大摄氧量以及健康区水平最高峰出现在各自不同生理年龄阶段。按所划分的四个年龄区段中,男生除了在12-13岁与16-17岁两组间最大摄氧量方面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以及14-15岁与18-19岁组在健康区指标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外(P>0.05),男生其余各年龄组间,无论在最大摄氧量还是健康区水平上均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女生仅14-15岁和16-17岁两个年龄组间,在健康区水平上不存在显著性差异(P>0.05),其余各年龄组间,无论在最大摄氧量水平以及健康区水平上均存在较大的显著性差异(P<0.05)。中国男生随着年龄增长,最大摄氧量水平呈现递减趋势,而健康区水平呈现出"低-高"交替态势。女生14-15岁与16-17岁两个年龄阶段,在健康区水平上虽相差不大,但16-17岁阶段女生出现整体体重增加,以及最大摄氧量水平明显下降情况。两国男生在12-13岁阶段最大摄氧量水平无显著性差异(P>0.05),但在14-15岁阶段显著性差异开始显现(P<0.05),而后随着年龄的增加呈现出极大的显著性差异(P<0.001)。中美两国各年龄段间在健康区水平上均存在极大的显著性差异(P<0.001)。两国女生最大摄氧量水平在各年龄段间均存在极大的显著性差异(P<0.001)。在健康区水平上,中美两国女生相应各年龄段相比均存在极大的显著性差异(P<0.001)。中国男生在12-13岁阶段与相应年龄段的美国男生相比最大摄氧量水平相同,但随着年龄的增长,中国男生最大摄氧量水平逐渐低于美国各相应年龄段的男生。中国女生在12-13岁与14-15岁两个年龄阶段最大摄氧量水平要明显优于美国相应年龄段的女生,但在16-17与18-19岁两个阶段又明显落后于美国相应年龄阶段女生。中国男、女生在健康区水平上,各年龄阶段都落后与相应美国学生。并且,中国18-19岁女生未有一人达到健康区标准,因此与相应年龄段美国女生相比,差距更为明显。研究结论:中国学生在身体特征方面,基本符合青少年生理发育特点。中国学生除极少数的几个年龄段最大摄氧量水平与美国学生相比略有持平或高出外,从总体上看,都远远落后于美国学生。中美两国学生在健康区水平上的差距更加明显。这种评价标准是否适合对中国青少年学生进行评定存在疑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