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是六朝建康历史地理研究的组成部分,采用历史自然地理研究手段,在借鉴现有研究基础上,探讨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的历史地理概貌及其变迁问题;通过历史地理文献的收集、整理与考证,本文将六朝时期历史文献记载中大量出现的"涛水入石头"现象作为考察中心与切入点,结合六朝前后时期的长江涌潮现象——"广陵涌潮"与"牛渚春潮",进行对照研究,从而揭示了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的历史自然地理变迁过程。本文的探讨表明:(1)六朝时代长江建康河段的自然地理形势不同于现代,对六朝时期建康都城地位的形成及城市发展有着重要的影响;(2)经过漫长的地质历史时期和长江流域人类历史文明的发展,伴随气候寒暖干湿的波动、海平面的下降和长江三角洲平原的逐步形成,并在人类活动影响下,长江下游河道在东汉-六朝时期进入河槽束狭式三角洲岸与分汊型河道的形成时期,从而塑造了该时期长江建康河道的历史地理概貌;(3)"涛水入石头"盛行于六朝时期,表明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段处于河口段,以致当时的海潮可以影响到建康江岸,并多次带来严重的涛变之灾;(4)六朝前后长江下游津渡的嬗变(由采石迁至瓜洲),确证六朝时期的长江的潮区界点,进一步表明建康位于长江河口段;(5)盛行于西汉与六朝时期的"广陵潮涌"(长江建康河段的下游)以及盛行于唐时期"牛渚春潮"(长江建康河段的上游),与六朝时期"涛水入石头"现象有着紧密的时空联系,也透视出六朝建康与长江的地理形势,从而对六朝建康长江河段的历史地理概貌及变迁(河口变迁、沙洲并岸、江流摆动等)有了更为深入的认识。限于篇幅,本文只在余论部分简要述及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的江面沙渚、江流摆动等要素。同时,关于六朝时期长江建康河段地理形势及其变迁的驱动因素将有待于历史自然地理研究的深入探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