儿童硬皮病患者的临床特点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ycwmy0101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硬皮病是以局限性或弥漫性皮肤增厚及纤维化为特征的慢性结缔组织病,根据其临床表现,又分为弥漫性硬皮病(系统性硬化症)和局限性硬皮病。在儿童中发病率相对较低,导致对其认识不足,但本病致残率高,故有必要对其临床特点进行总结,以期对临床诊治提供帮助。本研究中,我们回顾性研究了北京儿童医院住院的儿童硬皮病患者,对其临床特点进行分析。方法收集2010年1月到2012年7月在北京儿童医院风湿免疫科住院的儿童硬皮病患者14例,均符合美国风湿病学会对于硬皮病的诊断标准。对这些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分析:包括性别、发病年龄、家族史、现病史、体格检查、实验室检查、治疗、随访等。结果 14例患儿中女8例,男6例,男女比例1:1.33。最大发病年龄1 1岁,最小发病年龄7月,平均发病年龄4.18岁。从发病到诊断时平均病程2.2年。14例中,2例为弥漫性硬皮病患儿,其他12例为局限性硬皮病患儿。弥漫性硬皮病患儿有心脏增大,肺间质病变,限制性通气障碍及小气道功能障碍,关节受累,消化道受累,并有雷诺现象。局限性硬皮病患儿中,4例有消化道受累表现:如胃窦炎、胃蠕动减弱、消化道粘膜粗糙等;2例存在肺间质病变及限制性通气障碍表现。3例出现关节活动受限,1例出现关节严重挛缩。实验室检查显示:弥漫性硬皮病患儿血沉及CRP增高,抗核抗体高滴度阳性,抗SCL-70抗体阳性,类风湿因子阳性,补体降低。12例局限性硬皮病患儿中,10例抗核抗体阳性,2例抗SCL-70抗体阳性,2例补体降低,余未见异常。9例患者行皮肤活检,均符合硬皮病的皮肤病理改变。所有的患者均接受了口服强的松和甲氨喋呤治疗,并予丹参及维生素E辅助治疗,随访病情未见进展。结论局限性硬皮病在儿童中相对多见,弥漫性硬皮病更为罕见,对脏器损害更重。早期诊断,积极治疗对于控制疾病,减少致残率有重要意义。
其他文献
利用厌氧污泥对有机废水进行了发酵产酸试验,考察了一次进料、多次进料和调节系统pH值为酸性等培养方式对系统产酸效果的影响,并确定了产乙酸效果最佳时的pH值。结果表明,在进水COD约为25 000 mg/L、温度为(36±1)℃、控制系统pH值在4.0~4.5的条件下,采用多次进料的培养方式,厌氧污泥的产酸效果较好,乙酸为主要末端发酵产物,且pH=4.3时系统的产乙酸效果最佳。
3维模型数字水印是目前数字水印研究的热点之一,鲁棒性和盲检测是3维模型数字水印的难点所在。为了增强3维模型数字水印的鲁棒性、实现盲检测并使检测结果具有可读性,提出了一种基于局部坐标系的3维模型数字水印算法,算法把可读的字符串作为水印信息,通过改变三角网格顶点在其一环邻居所确定的局部坐标系中的位置实现水印的嵌入。该算法在检测水印时,不需要原始模型,而且可以抵抗平移、旋转、缩放、剪切和顶点乱序等攻击。
标准物质研制信息管理系统实现了对标准物质研制全过程如均匀性检验、稳定性试验、正态性检验、数据处理、标准物质定值、检测方法统计等原始数据及文档进行全方位综合管理。
从净图角度出发,提出了以BMP、JPEG净图特征为基础,采用FCM聚类的多超球体一类分类的隐藏信息检测技术。该技术针对同一类样本的特征存在着部分差异的特点,先将净图样本进行模糊C均值聚类,再将该样本的各子类样本特征输入一类SVM分类器进行训练,建立净图样本各子类的超球体分类模型,以此解决净图检测正确率低的问题。实验结果表明,该方法具有一定的通用性和泛化能力,减少了虚警率和漏检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