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式微滤膜为过滤介质,研究了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高铁地下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铁和浊度去除率都在90%和95%以上,出水铁浓度和浊度皆小于0.1 mg/L和0.2 mg/L;对TOC、UV254、UV410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5%、82.1%和88.7%,有毒有害微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以铁等无机物造成的膜孔污染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而 用2~3%
【机 构】
:
安徽理工大学地球与环境学院,安徽 淮南 232001 浙江清华长三角研究院生态环境研究所,浙江 嘉兴 314050
【出 处】
:
全国给水深度处理研究会2008年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采用超高分子量聚乙烯管式微滤膜为过滤介质,研究了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高铁地下水的处理效果。结果表明:预曝气/微滤组合工艺对铁和浊度去除率都在90%和95%以上,出水铁浓度和浊度皆小于0.1 mg/L和0.2 mg/L;对TOC、UV254、UV410的平均去除率分别为41.5%、82.1%和88.7%,有毒有害微污染物去除效率高。以铁等无机物造成的膜孔污染是膜污染的主要原因, 而 用2~3%HCl-内清洗-加清水反冲洗是清洗该类膜污染的有效方式。
其他文献
本文结合昆山自来水公司第三水厂二期20万m3/d供水项目,介绍了国产20kg/h臭氧系统的设计,包括臭氧设备、系统控制、臭氧投加、尾气分解等部分,代表了国产臭氧设备在市政供水领域工程化和系统化水平。
本文对气浮池处理含藻水的藻渣的污染危害及处置方法进行了探讨。溶气浮升(气浮)工艺常用于处理含藻水。气浮池藻渣的平均BOD5为5203 mg/L, 平均CODCr 为15800mg/L。我国有多处水体受到藻渣的污染。藻渣宜用厌氧消化法处理并利用沼气,也可经过脱水后按固体废物处置办法进行处置。
本文通过平板计数法(HPC)、磷脂法(Lipid-P)和脱氢酶法(TTC-DHA)对四种生物滤池生物量和生物活性的空间分布进行分析,比较它们之间的相互关系,并结合出水的水质评价生物滤池的净水效果。结果表明,四种生物滤池中生物量(HPC、Lipid-P)呈显著的成层分布,随滤层深度增加生物量降低;同一滤层高度,颗粒活性炭填料的HPC和Lipid-P生物量均高于柱状活性炭填料;四种生物滤池中两种生物量
本文对松花江水源“臭氧-活性炭”深度处理工艺的活性炭选型进行了阐述。活性炭是一种优良吸附剂,是给水深度处理的活性炭滤池的主要净水材料,活性炭的选型是一个非常重要的环节。在对有机物污染严重的松花江哈尔滨段的原水进行深度处理的工程设计中,为优化工程设计,通过对国内具有代表性的大型深度处理水厂进行调研和生产性中试,对行业内常用的煤质柱状炭和煤质破碎炭进行了分析和试验,为工程设计提供了依据。
本文以我国目前广泛采用的常规净水工艺为基础,开展了水源突发性砷污染的应急处理工艺中试研究。试验结果显示,当原水As(Ⅲ)含量超标3倍时,常规处理工艺对As(Ⅲ)的去除率仅为71.85%,无法将出水中的As(Ⅲ)控制在10μg/L以下,预氧化是必须的。对于长江镇江段的水质而言,当有效氯的投加量满足大于As(Ⅲ)浓度水平1.0~1.5mg/L时,预氯化-强化混凝工艺能够安全、迅速、有效的应对突发性的A
本文通过对比试验研究水厂中两套折板絮凝池在不同水量下的运行状况,发现絮凝池整体布局及其结构形式对絮凝效果都有很大的影响。根据絮凝池流程中的浊度变化,可以判断絮凝效果。用F-uent对单格絮凝室进行流态模拟,可以直观地比较不同类型絮凝室内的水力特点。当运行水量变化幅度较大时,无论折板絮凝池的布局采用何种形式,都难以达到理想的运行状态。
高氯酸盐作为强氧化剂,在广泛的应用中由于其在水体中易迁移扩散,稳定性好,难降解等特点造成了严重的环境污染,并会在人体富集而引起一些健康问题。本文阐述了饮用水中高氯酸盐的物理化学性质及毒理特性,分析了对环境的污染状况并总结出目前常用的去除方法,其中以生物处理和离子交换膜生物反应较为有效。
UV/H2O2/微曝气工艺是由UV/H2O2工艺改进而来,由于微曝气在UV光照射下会产生一定量的O3,提高了·OH的发生率,也就相应提高了有机物的降解速率。本文研究了水中几种典型阴离子对该工艺降解内分泌干扰物BPA的影响,结果表明:在BPA初始浓度为4.0mg/L,双氧水浓度为7.0 mg/L,紫外线强度为302.3mW/cm2时,随着HCO3-和NO3-离子浓度的增大,BPA的降解速率也随之下降
随着近年来水体内藻类频繁暴发,藻类产生的毒素逐渐成为关注的热点。蓝藻产生的毒素包括很多种类,主要有肝毒素(微囊藻毒素)、神经毒素、细胞毒素等。其中,神经毒素的毒性大、作用快,因此对人类、牲畜都有严重危害。本文对目前国内外有关藻类产生的神经毒素及其去除方法的相关研究进展进行了阐述。
本文以水中阿特拉津和莠灭净浓度突增为背景,研究了混凝、PAC和PAC+混凝对它们的去除效率,同时根据水源水质的变化和水厂的常用工艺,分别考察了混凝剂投加量、pH值、预氧化对混凝中阿特拉津和莠灭净去除的影响,目标物初始浓度、腐殖酸浓度和预氧化对PAC吸附的影响。结果表明,混凝过程中混凝剂投加量的变化、pH值的变化、预氧化作用均不能使阿特拉津和莠灭净的去除达标,腐殖酸浓度对PAC吸附的影响并非是简单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