石荠苧属(Mosla)四种植物的种群动态

来源 :全国生物多样性保护及外来有害物种防治交流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blue_lnan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通过对石荠苧属4种植物的种群生态学研究,分析它们的种群动态。结果表明:1)华荠苧((Moslachinensis)大多数植株、所有的小鱼仙草(Mosla dianthera)、林缘和路边生境的杭州石荠苧(Moslahangchowensis)和路边生境下的石荠苧(Mosla scabra)其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 Ⅰ型;裸地开阔地生境的杭州石荠苧和林缘生境下的石荠苧其存活曲线表现为DeeveyⅡ型;林缘生境下的华荠苧还可能表现为DeeveyⅢ型。2)华荠苧的生长需要有充足的光照,土壤厚度的增加有利于其生存。3)小鱼仙草要求在较为阴湿的环境中生存,较厚的土壤为其生长提供充足的养分,夏季的高温干旱和强光不利于小鱼仙草生长。4)杭州石荠苧喜光而不耐旱,夏季的高温和干旱会导致其死亡率的增加。5)石荠苧对土壤和伴生物种的响应不明显,苗期要求有充分的光照条件,但高温下的强光将限制其生长。
其他文献
绿色微囊藻(Microcystis viridis)是巢湖蓝藻水华中居优势种时间最长的一种有害蓝藻。据说,它产毒能力比铜绿微囊藻高。然而,对这种藻的研究较少。本研究现场取得混合的藻类群体后,分离纯化优势藻种。绿色微囊藻一旦得到纯培养,进而用氧电极测定放氧特性,对其光合生态生理特征作了初步分析。绿色微囊藻的光合作用光强曲线表明,它的光饱和点的光强为120.69umo1/m2.s,光补偿点在12.1
本研究运用了N、P梯度培养基考察不同N、P浓度对两种微藻生长速率的影响。结果表明,虽然二种藻的生长速率均与N、P浓度成正相关,但是,二者也有不同;N浓度梯度培养实验,随着氮浓度提高,铜绿微囊藻生长速率的增幅越来越大,而玫瑰拟衣藻生长速率的增幅不大;P浓度梯度培养实验,在低磷浓度下,铜绿微囊藻表现出生长停滞现象,而玫瑰拟衣藻没有表现出生长停滞,显示出对低磷环境良好的适应性。显然,N、P浓度提高对铜绿
本文在实验室条件下,系统的研究了盐度和温度对球形棕囊藻细胞群体形成及其大小的影响。将培养液的盐度设置为6个梯度,分别为18, 23, 25, 28, 33, 38,置于20°C、25°C和30℃的恒温光照培养箱中进行培养。每隔144h,采集定量藻液,在倒置显微镜下侧量球形棕囊细胞群体直径。研究发现,在盐度单因素影响实验中,盐度18-38范围内,球形棕囊藻细胞都可以形成群体。取同一时期的藻液进行比较
补偿生长主要是指生物体在遭受到营养限制等胁迫后,生物体的生长和生理机能受到制约和影响,当恢复到适宜的条件后,其生长能力会得到不同程度的恢复。胁迫后的补偿可分为负补偿、等补偿和超补偿。中肋骨条藻(Skeletonemacostaturn)是我国海区常见的赤潮生物,与东海原甲藻(Prorocentrum donghaiense)同是东海赤潮高发区的优势种,已有研究证明,东海赤潮高发区为磷限制海区,在营
2006年3月至8月对白莲泾的浮游甲壳动物进行了调查,分析了浮游甲壳动物的群落结构、物种多样性。共检出枝角类6属13种,桡足类6属8种。主要优势种为多刺裸腹溞(Moina macrocopa)、微型裸腹溞(M. micrura)、发头裸腹溞(M. irrasa)、长肢秀体溞(Diaphanosoma leuchtenbergianum)、广布中剑水蚤(Mesocyclops leuckarti)和
防止外来生物入侵造成危害的重要手段是阻止可能造成入侵的物种进入适合其生存的地区。随着全球气候变化,外来入侵物种的空间分布格局也将随之发生变化。本文以美国外来入侵物种南方松大小蠹(SPB)为研究对象.以SPB重要发生地亚利桑那州和新墨西哥州为研究区域,以美国Daymet基础地理信息数据库为主要信息源,采用最大熵法(Maxent)生态位模型,建立潜在生境预测模型。在此基础上,分别2050年、2100年
通过室内模拟实验,根据现场赤潮密度,研究了我国东海特大规模赤潮的两个原因种——链状亚历山大藻和东海原甲藻的单种藻液和混合藻液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孵化和蒙古裸腹溞种群数量的影响。结果发现:单种链状亚历山大藻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的孵化和蒙古裸腹溞的种群增长均有显著的不利影响(P<0.001):单种东海原甲藻(1~10×104cells·ml-1)对菲律宾蛤仔受精卵的孵化没有影响;较低密度的东海原甲藻能维持
本研究对滆湖不同的湖区设立13个采样站,进行原生动物的采集及鉴定,拟从种类组成、优势种类、现存量、生物多样性的季节变化等角度,探讨原生动物的群落特征。结果为:两年内共观察到滆湖原生动物31属65种,其中三大湖区的现存量有一定的区别,并将滆湖的原生动物划分为7大功能营养类群。食菌-碎屑者占的比例最高,其次为食藻-细菌者,最少的是渗透式营养者和光合作用者。
本文系统调查了具有代表性的撂荒地、林区和农林交错带3个不同紫茎泽兰分布区内节肢动物群落的组成与结构。结果表明荒地紫茎泽兰分布区内的节肢动物物种数、个体数均大于农林交错地和林地紫茎泽兰分布区,且差异显著,农林交错地的个体平均数>林地紫茎泽兰区,但物种数平均值相近。荒地紫茎泽兰区节肢动物分布特征是以植食性昆虫为主,其个体数量几乎占到节肢动物总数的三分之二,而农林交错带和林地紫茎泽兰区中,天敌和害虫比例
研究了浅水湖泊——滆湖的轮虫群落结构,并用轮虫污染指示种类、E/O值、QB/T值和生物多样性指数评价滆湖的水质和营养状况。在两周年的研究中,共发现轮虫69种,污染指示轮虫39种。优势种为萼花臂尾轮虫(Brachionus calyciflorus)、前节晶囊轮虫(Asplanchna priodonta)、针簇多肢轮虫(Polyarthratrigla)、长三肢轮虫(Filinia longis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