造山后脉岩组合:一种新的火成岩组合、造山旋回结束的标志、成矿预测的指示器

来源 :中国地质学会第四届全国构造会议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kongling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造山后脉岩组合具有近同时侵位、宽成分谱系和小体积的特点。从物理学角度考虑问题,小体积意味着岩浆的快速侵位与冷却固结,暗示脉岩岩浆大多为原生一近原生岩浆:因而宽成分谱系的形成要求不同成分的源区发生低度部分熔融,而不是分离结晶、岩浆混合或同化混染;而近同时侵位则要求所有这些源区近同时发生部分熔融,因而需要有一种特殊的构造岩浆热体制—岩石圈拆沉作用条件下的软流圈上涌,同时伴随着大规模流体活动,因而也伴随着大规模成矿作用。本文探讨了造山后脉岩组合形成的物理过程;岩浆起源的深部约束以及造山后脉岩组合与成矿作用的关系。
其他文献
近百年来中国地质研究(包括区域地质调查)取得了显著的成就,也存在一些根本性问题。本文主要是作者通过对中华传统文化思想体系(以下简称为中华思想体系)研究来反思所存在的问题,以便在21世纪能更好促进有中国特色的地质学史研究。
国际地质大会被称为地质界的奥林匹克大会,每四年召开一次,它覆盖了地质科学的各个领域,大会的内容包括报告会、讨论会,地质展览会、地质科学电影和地质旅行等。最近几届国际地质大会除按学科的讨论会外,还就一些跨学科的综合性问题设立讨论会,产生了很好的效果。我国水文地质工程地质学家参加了自26届大会以来的各届大会,笔者亲自参加了其中的三届(第28,30,31届),本文现就有关史料进行综合整理。
丁文江于1929年春开始策划并亲自领导了农矿部(后为实业部)地质调查所的西南地质大调查,由丁亲自任总指挥。这次大调查骨干成员之多、时间之长、范围之广、成果之丰硕在当时是空前的,在整个旧中国时期也是罕见的。本文介绍了丁文江领导的西南地质大调查的具体情况。
十九世纪至解放前,中央地质调查所和地方地质调查所,对已知矿产地和地区,开展了部分地区路线地质调查,发现了一批矿产地和编制了一些地区的地质誌,为我国地质工作奠定了基础,为我国国民经济建设提供了矿产资源,发挥了巨大作用。本文通过对三十六年区调工作实践,浅谈几点认识。
今天中国地质学史专业委员会召开2008年学术年会,主要研讨主题是:在科学发展观指导下认识区域地质调查工作的定位与作用,从而在新的历史时期更大地发挥区调工作在国家经济和文化建设中的作用。笔者有幸参加这次学术研讨会,并就北京地区以往区调工作的实践经验提出对今后工作的一些粗浅的看法,请批评指正。
8月5日-15日作者参加了在挪威首都奥斯陆举办的33thIGC大会,本文现谈了初步体会,并附有大会主持者对大会的总结的最后所放的幻灯片的照片,其是对今后安排一次IGC大会的形象化比喻。
本文介绍壳层上部构造格架的基本特征;深部构造动力学环境的气体地球化学示踪研究进展通过气体地球化学的构造环境示踪研究,识别出中国大陆4种具代表性的断裂带,对构造格架形成的深部构造动力学机制进行分析.
什么是地球系统?怎么持续地发展地球系统?本文分三部分,简要介绍作者在力所能及的范围内,根据收集到的部分文献资料,构建能够被计算机辨识和操作的地球系统,并以此为基础,进一少计论地学数据集成与地球系统持续发展的关系.
利用强震前兆特征和信息进行地震预测研究,已成为地震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强震是一种很好的压力波场源,由地层突然垂直位移产生的声重力波可以在几千米外的距离观测到.一些学者利用观测站记录的次声波场源位置,研究震源方向性和地形对声学辐射影响.本文介绍了次声波的性质、种类、地震次声波研究中波形数据处理方法等问题.
断层的分布、活动和演化是裂陷盆地构造研究的核心,也是其油气勘探的关键.早在20世纪50年代,Anderson利用库仑—摩尔准则来解释自然界岩石断裂的形成,推断正断层的倾角一般为60°左右(Anderson,1951),此后,“Anderson模式”成为构造地质学在断层研究领域中的经典理论.20世纪80年代初在北美科迪勒拉地区从地质上确立了倾角小于45°的大型低角正断层的存在,并提出以此为主要构造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