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目的 比较BISAP评分与Ransons评分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严重度及病死率方面的运用价值.方法 以2007年6月到2012年5月入住本院的AP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完整诊断明确者共有578例,采用BISAP(the 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评分与Ransons评分比较,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op
【出 处】
:
2012年安徽省消化、消化内镜学术年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 比较BISAP评分与Ransons评分在预测急性胰腺炎(acute pancreatitis,AP)的严重度及病死率方面的运用价值.方法 以2007年6月到2012年5月入住本院的AP患者为研究对象,资料完整诊断明确者共有578例,采用BISAP(the bedside index for severity in AP)评分与Ransons评分比较,受试者工作特性曲线(receiver-operating curve,ROC)行回顾性分析,在预计AP的严重度及病死率方面的差异.结果 在578例患者中,通过发病48 h内出现器官衰竭确定为重症者97例(16.8%),共死亡7例(1.2%),BISAP评分≥3分的39例(6.7%),入院48 h内Ransons评分≥3分者197例(34.1%).BISAP与Ransons评分二者在评价预后方面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其中严重度的曲线下面积BISAP、Ransons评分系统分别为:0.857(95%CI 0.812~0.887),0.769(95%CI 0.721~0.831);死亡率分别是:0.903(95%CI 0.749~0.932),0.802(95%CI0.788~0.877).结论 BISAP评分系统在急性胰腺炎早期,针对患者严重度、死亡率的预后评估的准确性明显高于Ransons评分,是目前最简易、及时、连续性强并且对患者而言经济花费少的评分系统,可在临床广泛推广.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伪膜性肠炎(pseudomembranous enterocolitis,PMC)的临床特征,提高临床对PMC的认识及诊治水平。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所有临床科室2008年5月~2012年3月收治的17例伪膜性肠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17例PMC住院患者平均年龄为65岁,均存在基础疾病。所有患者均在使用抗生素过程中出现腹泻并伴有不同程度的腹痛等症状,其中2例合并腹水。有15例患者联合使用
目的 探讨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ERCP)围手术期的护理要点。方法 对2009年10月~2011年4月,162例行ERCP术患者的术前、术中和术后的观察与护理资料进行回顾性总结。结果 159例成功完成手术,其中出现EST后局部少量出血5例,发生急性胰腺炎2例,未见其他并发症发生。结论 规范、有力的护理配合为ERCP及相关治疗的安全性和防治并发症提供了有力保障,是ERCP取得良好效果的重要保证。
目的 探讨连续服用奥美拉唑和雷贝拉唑对大鼠肠道P-gp功能及蛋白表达的影响.方法 30只大鼠随机分为五组,每组6只,即奥美拉唑组、雷贝拉唑组、地塞米松组、维拉帕米组及正常对照组,分别灌胃给予奥美拉唑、雷贝拉唑、地塞米松、维拉帕米,对照组给予等剂量生理盐水,连续7d,d8处死动物,取空肠、回肠、结肠制成外翻肠囊,囊内(BL侧)注入罗丹明123(5μg·mL),每隔10min收集囊外液(AP侧)500
目的 建立金丝桃素(Hyp)大鼠血浆浓度HPLC-荧光测定法及应用.方法 色谱柱:大连依利特Kromasil C18柱(5μm,4.6×200 mm),流动相:甲醇:乙腈:1%磷酸盐缓冲液,流速1.0 ml·min-1,柱温40℃,激发波长315nm、检测波长590 nm.大鼠(n=6)经静脉给予100 μg·kg-1 Hyp并测定血浆药物浓度,DAS2.0软件进行药动分析.结果 Hyp在5ng·
目的和背景 传统治疗对克罗恩病(CD)疗效不佳.2011年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炎症性肠病学会提出英夫利西治疗CD的推荐方案中指出确诊时具有预测疾病预后不良高危因素(如年龄<40岁、起病初期需使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合并肛周病变)者,如有条件,可考虑早期予英夫利西治疗.我们将该药用于2例克罗恩病初治患者收到较好疗效,现报告如下:方法 两例病例均为青年男性患者,1例20岁,1例25岁,均因慢性腹痛腹泻入
目的 探讨经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治疗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可行性、效果以及操作过程中应该注意的问题.资料与方法 自2007年1月至2012年7月,我们在对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患者实施经内镜双塑料支架治疗的基础上,又采用经内镜平行法双金属支架引流的方法12例Ⅱ型-Ⅳ型(Bismuth— Corlette分型)的晚期肝门部胆管恶性梗阻的病人进行治疗.本组12例,男10例,女2例,年龄36-90
目的 探讨内镜下黏膜剥离术(ESD)对消化道肿瘤的治疗的效果、并发症及相关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我院于2010年10月至2012年2月在做内镜检查时发现的消化道良恶性肿瘤,并采用ESD将肿瘤剥离的60例(69块)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 60例患者全部一次性的剥离并切除肿瘤,成功率为100%,术中出血2例,内镜下钛夹止血,术中及术后未见穿孔、狭窄等不良并发症.手术时间为30~153min.病理结果回
目的 探讨内镜下粘膜切除术(EMR)对消化道隆起性病变的临床应用价值.方法 选择2007年元月至2011年12月在我院内镜中心行EMR患者120例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 120例患者其中男67例,女53例,年龄18-80岁,中位年龄49岁;食道息肉6例,胃息肉36例,结肠息肉78例.120例患者共141处病灶完整切除,术后病理结果:腺瘤型息肉52例,增生性息肉36例,炎症性息肉32例.术后并发症: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