肘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治疗

来源 :中华医学会第十七届骨科学术会议暨第十届COA国际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wo6857953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研究各种肘关节不稳定的手术治疗方法及疗效。[方法]本组19例,男6例,女13例;年龄22~70岁,平均40岁。致伤原因:摔伤11例,交通伤8例。急性不稳定17例(异位骨化归为急性不稳定手术重建组),慢性不稳定2例;肘关节恐怖三联征4例,肱骨远端骨折AO:B3型4例,AO:C3型3例,异位骨化4例,桡骨头陈旧性脱位1例,单纯冠状突骨折2例,肱骨远端骨折不愈合行肘关节置换1例。
其他文献
目的 分析乳腺硬化性腺病(sclerosing adenosis,SA)的影像学表现,旨在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及有助于临床明确诊断. 方法 回顾性分析44例病理证实为乳腺SA的X线、超声及MRI资料(包括36例X线,38例超声和34例MRI),并对照病理学结果. 结果 ⑴ 在44例SA患者中,组织学上18例为纯SA,26例为伴SA改变;病灶最大径0.5cm~3.5cm,平均值1.6cm.⑵在36例SA
目的 探讨分阶段目标教学在介入手术室护理实习生带教的实践与效果.介入手术护理是一门新兴的学科,据文献报道,国内仅个别大型综合教学医院开展介入手术临床护理教学.因介入手术室环境的特殊性,探索一种适合介入手术室实习护士的临床带教方法是介入手术护理人迫在眉梢的任务.方法将147名全日制大专以上的护生按入科时间顺序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其中对照组是2013年6月至2014年5月在介入手术室轮转实习的73名(
目的:CT具有很高的密度分辨率,且无组织重叠等优点,是目前腹部疾病检查的重要手段之一,传统滤波反投影(FBP)是目前大多数商用CT机型所采取的标准CT重建技术,但它对噪声和伪影较为敏感,因此限制了辐射剂量的降低.为弥补噪声升高而导致的图像质量下降,各厂商分别新开发出各种图像后处理技术,比如GE公司的ASIR、Siemens的IRIS、Philips的iDose等,其核心均是迭代重建技术.国内外也有
目的:探讨股骨头缺血性坏死在低场MR及螺旋CT的影像学表现,及两种检查方法对不同时期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诊断价值. 方法:应用多层螺旋CT与低场MR检查,证实75例92个股骨头缺血性坏死. 结果:92个股骨头按ARCO分期,CT显示正常8个,I期13个,Ⅱ期31个,Ⅲ期及Ⅳ期40个,MR显示0期9个,Ⅰ期21个,Ⅱ期24个,Ⅲ及Ⅳ期38个.CT可显示股骨头缺血性坏死的囊变、骨硬化线及股骨头塌陷.MR
目的:电治疗是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中的重要方法,它能够为脊髓损伤后不同的功能障碍提高有效的治疗手段。本研究总结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中的电治疗方法,更好地治疗脊髓损伤后诸多功能障碍。方法:总结多种电治疗方法,如脊髓损伤部位电刺激(经皮刺激和直接脊髓表面刺激)、肢体的功能性电刺激、呼吸功能障碍的膈肌起搏、排尿功能障碍的神经电调节,在脊髓损伤临床治疗中的历史发展及疗效评估,并探讨电治疗的作用机制。
会议
目的 探讨乳腺粘液癌(breast mucinous carcinoma,BMC)的影像学表现与病理学分型的相关性. 方法 回顾性分析35例病理证实为乳腺BMC的X线及MRI资料(包括34例X线和17例MRI),并与病理学结果相对照. 结果 ⑴ 35例BMC患者中,病理分型为单纯型28例(80%),混合型7例(20%);Luminal A型30例(85.7%),Luminal B型及HER-2过表
目的:对比行为系统康复护理治疗与手法护理治疗亚急性(1-3月)非特异性颈痛的有效性。方法:一项包括747例亚急性非特异性颈痛患者的随机临床试验。系统康复治疗可被描述为按时间将活动时间从基线提高到预定目标。手法治疗包括特定的脊柱关节松动术和运动。主要疗效评价使用全球公认的数字疼痛评分法和颈部废用指数。次要疗效评价使用TampaScaleforKinesiophobia(TSK),四维症状
目的探讨减压后Dynesys动态稳定和植骨融合内固定技术结合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2009年9月至2014年5月,对13例多节段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在后路减压后行Dynesys动态稳定和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男6例,女7例;年龄58.6±11.4岁(48~69岁).结果随访时间38.2±7.6个月(13~69个月),疼痛VAS评分:术前8.3±0.9(6~
目的:比较颈前路多节段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术与颈后路全椎板减压侧块螺钉内固定术治疗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的临床效果.资料和方法:自2008年1月至2012年9月,我院行手术治疗的伴有后凸畸形的多节段颈椎病患者共计82例,其中资料完整的患者62例进入本项临床研究.年龄43~76岁,平均59.6岁.其中男性38例,女性24例.3个节段32例,4个节段30例.
目的:跟腱是人体中最粗大、最重要的一条肌腱,连接跟骨与比目鱼肌和腓肠肌,其主要功能是负责踝关节的跖屈,对于行走、跑步、跳跃等动作的完成起着重要作用。跟腱挛缩症是骨科常见病和多发病,目前,临床上多采用手术进行治疗,但是对于采用何种术式一直存有争议,传统大切口容易导致伤口问题,微创三切口由于成人跟腱纤维紧密连接,牵拉较为困难,容易导致断裂,探讨采用跟腱旁改良三切口做跟腱延长术。方法:回顾分析20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