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本文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纯绿青霉(Penicillium berrucosu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和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等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严重的胚胎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严重危害食品、饲料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以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作为发光标记物,结合磁分离技术和适配
【机 构】
:
江南大学食品学院,江苏无锡,214122
【出 处】
:
国家真菌毒素防控科技创新联盟成立大会暨第一届中国真菌毒素大会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赭曲霉毒素A(Ochratoxin A,OTA)是由纯绿青霉(Penicillium berrucosum)、赭曲霉(Aspergillus ochraceus)和炭黑曲霉(Aspergillus carbonarius)等在自然条件下产生的次生代谢产物,具有严重的胚胎毒性、肝脏毒性和肾脏毒性,严重危害食品、饲料安全和人体健康.本文以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作为发光标记物,结合磁分离技术和适配体特异性识别技术,构建了基于近红外上转换发光标记和磁分离的赭曲霉毒素A适配体传感器。将近红外上转换发光纳米材料和磁性纳米材料分别修饰OTA适配体和互补链,基于杂交反应使两种材料形成纳米复合物。当该复合物体系中加入OTA后,由于适配体与OTA的特异性识别结合,适配体优先结合靶标,导致适配体与互补链的解离,造成两种纳米材料的分离,通过外加磁场作用,收集得到的纳米复合物中上转换纳米材料减少,此时的发光信号就会相应的减弱,根据加入靶标浓度与发光信号强度变化量之间的关系,可以实现OTA的定量检测,可用于啤酒样品中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为赭曲霉毒素A的检测提供方法参考。
其他文献
稻曲病菌又称为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为稻曲病的病原.稻曲病菌侵染水稻在穗部形成墨绿色或黑色的稻曲球,形成稻曲病的典型症状,该病害在世界各地的水稻种植区均有报道.稻曲病不但影响水稻的产量,还影响稻米的品质,同时稻曲病菌的部分代谢产物还对人畜产生一定的毒性.目前已明确结构的稻曲病菌代谢产物主要分为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和稻曲菌素(Ustiloxins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目前世界范围内严重危害水稻的一种真菌病害,主要症状是在水稻穗部形成稻曲球.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是从稻曲球或稻曲病菌中分离得到的二萘并-γ-吡喃酮类真菌毒素.本研究建立了一种简单可靠的HPLC分析方法,用于检测稻曲球中5个主要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 A、G、B、I和C)的含量。把采自同一地区的不同成熟度(早期、中期
苹果经常被棒曲霉素污染,其清洗后的水中也含有较多的棒曲霉素.本文利用紫外辐照技术来降解清洗水中的棒曲霉素,探讨了紫外波长、辐照时间、照射强度、棒曲霉素浓度、溶液pH、溶液深度、水的纯净度以及是否搅拌对棒曲霉素紫外降解的影响.结果显示:254nm的紫外灯能够有效快速地降解水中的棒曲霉毒素,而354nm的紫外灯对棒曲霉素几乎无作用;增加辐照时间(0-40min)能显著提高棒曲霉素的降解效果(P<0.0
黄曲霉毒素(aflatoxin,AFT)是由真菌寄生曲霉和黄曲霉菌等产生的次级代谢物,其中黄曲霉毒素B1(AFB1)毒性最强,被国际癌症研究机构(IARC)划定为IA类致癌物.本研究以被黄曲霉毒素污染的稻米、玉米和花生粕为研究材料,研究挤压加工条件下AFB1的降解率,探讨AFB1降解的可能机理以及降解产物的化学结构、降解路径,初步评估了AFB1的热降解产物的毒性效应.获得如下主要结果:1)机筒温度
近年来纳米技术飞速发展,各种各样具备特殊功能的纳米材料不断被设计和制备出来,并已被广泛应用到能源、环境、生命科学等诸多领域.当材料的尺度降低至纳米水平,往往能表现出很多独特的性质,如能将其与生物传感器结合将有望进一步提高生物传感器的性能.在前期的研究中,我们发展了多种基于功能纳米材料的高灵敏生物传感体系,并将其应用于真菌毒素检测、真菌生长以及产毒机制的研究中。在这次的报告中,我将首先简述纳米生物传
稻曲病(Rice false smut)是由稻绿核菌(Villosiclava virens)侵染水稻形成的一种世界性水稻真菌病害,不仅造成水稻减产和品质的降低,还能产生为害水稻和人畜的毒素,影响水稻的生长和食用安全性.迄今,从稻绿核菌(稻曲球)中已阐明的毒素包括稻绿核菌素(Ustilaginoidins)和稻曲菌素(Ustiloxins)两大类.稻曲菌素能抑制真核生物微管蛋白组装和细胞骨架的形成
霉菌毒素(Mycotoxins)是霉菌在生长过程中产生的次级有毒代谢产物,目前已经确认化学结构的霉菌毒素多达400多种.大量的调查研究显示,谷物和饲料往往同时被多种霉菌毒素同时污染,从而对人或动物造成急性或慢性中毒反应.本研究针对谷物和饲料易于受侵染的曲霉属(Aspergillus)、镰刀菌属(Fusarium)、青霉属(Penicillium)、链格孢属(Alternaria)和麦角菌属(Cla
真菌毒素是一种能够广泛存在于多种食用农产品及不同饲料样品中的有毒物质,造成巨大经济损失的同时给人和动物的带来较大的健康风险.目前,国内外已经广泛开展真菌毒素的筛查、代谢规律及危害评估等方面的研究.而标准品的获得和检测技术的快速灵敏准确则是从事这些研究的支持和保障。主要从真菌毒素的检测手段及标准物质的制备技术两个方面进行汇报。在检测技术方面,研究建立了食用菌、食用农产品(玉米、小麦)及不同饲料样品(
呕吐毒素,又名脱氧雪腐镰刀菌烯醇(Deoxynivalenol,简称DON),是一种由小麦赤霉病菌禾谷镰刀菌复合群产生的属单端孢霉烯族化合物.目前,呕吐毒素的检测方法主要有酶联免疫法(ELISA)、胶体金免疫层析法(GICA)和高效液相色谱法(HPLC).其中ELISA法虽操作简单,灵敏度高,但是不适合现场检测;GICA法虽然适合现场检测,但灵敏度低,不能准确定量。HPLC法为国标推荐方法,前处理
基于磁珠的免疫亲和纯化方法(magnetic-bead-based immunoaffinity extraction,M-IAE)已经广泛应用于复杂食品及饲料样本中黄曲霉毒素B1的富集.然而,这种方法在应用上有其自身的缺陷,包括免疫亲和材料的富集能力差、重复使用性差等.本研究提出了一种改进的M-IAE方法富集玉米样本中的黄曲霉毒素B1。通过制备具有良好环境耐受性的纳米抗体(anti-AFB1Nb