游荡性河道规划设计决策系统研究

来源 :中国水利学会青年治淮论坛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MK654321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本文通过总结北汝河历史上"筑堤固槽"的教训,初步分析了河道特性.在认真探讨游荡性河道造床流量与河相关系的基础上,提出以"堤防+丁坝"模式,实现"刷槽淤滩"的治理方案,重点对治导线规划与丁坝设计进行研究,提出根治北汝河水患的战略构想.
其他文献
本文对淮河流域水土保持生态修复试点情况进行了介绍。文章指出,通过近3年的实施,试点工作进展顺利,探索和形成了生态修复区实现人口、资源、环境与社会经济协调发展的有效途径和水土保持生态修复适宜模式.但水土保持生态修复工作是一项新的系统工程,若要在全流域大力推行,仍需要解决有关生态修复机理、理论和技术层面上的问题,有大量基础和应用研究工作需要开展.
本文通过对淮河流域多年降水的分布、典型洪水年的致洪暴雨及暴雨个例的分析,认为淮河流域大别山区的特殊地形对降雨的雨效有很大作用,特别是在大别山北侧的300km范围内,由于地形的抬升,使得气流过山时涡度发生变化,在山的背风坡产生辐合槽,加大了降雨的强度.另一方面,大别山呈东南~西北走向,与低层西南暖湿气流呈现正交,容易使气流过山产生背风槽.地形的强迫抬升,导致湿热空气在1000~2000m形成暖层,螺
本文通过对流经商丘市境内的黄河险工形成原因的分析、研究,提出了科学合理的治理对策,以利于工程的管理和可持续发展.
本文通过对知识管理、知识管理技术、模式、工具、实现等内容的简要介绍,论述了知识管理的一般原理和方法.文章结合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具体实践,运用知识管理的思想和方法,围绕新时期水利发展的新思路和治淮事业的新要求,对于如何进行知识管理作了一些讨论和尝试,以利于充分利用现代信息技术,更有效地实现知识的获取、共享和交流,进一步发挥人才、知识的资源优势,全面提高我们的适应能力、创新能力、竞争能力,推动治淮
本文从人才资源的重要性入手,对水利部淮河水利委员会的人才队伍现状作了较为详细的分析,从中找出问题,提出了解决问题的对策.
本文对班台段河道整治方案试验进行了研究。洪汝河班台段河道水流、边界条件较为复杂,为满足行洪要求,对原设计整治方案以及修改方案通过物理模型试验进行了比较研究.为保证力学要素相似,并便于比较模型与原型的流态等水力要素,试验中采用定床几何正态模型.通过原型实测水面线对河道模型进行率定,控制模型的床面糙率,保证模型阻力相似.采用先进量测仪器进行量测,保证试验的精确性.通过试验资料分析得出原设计整治方案不能
本文统计分析了1949~2004年所有影响淮河流域的热带风暴,共有86个热带风暴影响淮河流域,其中有5个来自南海,81个来自西太平洋.热带风暴对流域的影响时间主要在8月.通过统计分析淮河流域典型旱涝年份的热带风暴可以发现,大部分洪水年份没有热带风暴影响淮河流域.大早年份有1~4个热带风暴影响淮河流域.影响淮河流域的热带风暴主要有登陆型和沿海转向型2种.统计数据中只有1个台风直接登陆流域.在广东、福
本文从水利基本建设项目投资的多渠道、项目隶属关系、项目的组织实施、项目的监督层次及审计监督方式上说明了流域管理和区域管理结合的必要性,从流域审计和区域审计的职责范围、直到监督、流域机构的职责及加强沟通上说明了如何结合.
本文通过对豫西汝阳、嵩县及其典型小流域内雨水资源开发利用技术综合研究分析,着重以水土保持的角度探讨了山丘地区不同部位(坡面、沟道等)蓄水工程开发利用模式及关键技术,供同类型地区参考、推广应用.
本文针对淮河干流蚌埠段水资源时空分布特点和蚌埠闸扩建工程竣工运行的实际情况,在全面分析该区域水资源开发利用现状、气候特点和干旱缺水特征的基础上,提出抬高蚌埠闸的正常蓄水位,利用上游主要湖泊蓄水、发挥临淮岗控制工程蓄水作用以及利用香涧湖、沱湖蓄水进行调蓄反哺淮河等措施,以提高蚌埠闸的径流调蓄能力,并对正确处理蓄水与防洪排涝关系进行了有益的探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