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玉米(Zea mays L.)是全世界重要的粮食粮、饲料、医药和新型能源的原料作物。玉米苗枯病是在世界玉米产区多有发生的危害严重病害之一。其田间症状从出苗至三、四叶期开始显现,地上部植株生长缓慢,中午呈萎蔫状,早晚略有恢复,叶色由绿色逐渐变成紫绿色,最后变成紫红色。地下根系变褐、腐烂,次生根少或无次生根,根毛少或无根毛,严重时导致幼苗死亡。玉米苗枯病是由多种病原真菌侵染所致,所以国内外有关该病害病原菌研究报道很多,但结果不一致。明确玉米苗枯病致病菌种群和种类是采取针对性防治措施的重要科学依据。为此,我们选择内蒙古通辽市科尔沁左翼后旗金宝屯镇和阿都沁镇两个不同土壤类型的玉米种植区(典型的玉米连作田块)苗枯病害进行田间调查并随机采集了标样。利用选择培养基,以常规组织分离法从所采集的病株中分离保存了腐霉菌。然后,对分离菌株进行了形态学观察和rDNAITS序列分析以及致病性测等研究。研究结果,不同质地土壤玉米种植区腐霉属菌的分离频率不同,所调查的金宝屯镇田块属于沙壤土,腐霉菌的分离频率只有21.8%,而属于盐碱土的阿都沁镇田块标样中分离频率达87.5%。依据形态特征、培养性状和生长最高、最适、最低温度以及产生的有性与无性器官和rDNA-ITS序列分析,鉴定出强雄腐霉(Pythium arrhenomanes),异宗结合腐霉(Pythium heterothallicum),棘腐霉(Pythium acanthicum),畸雌腐霉(Pythium irregulare)等4个腐霉种和1个与德巴利腐霉(Pythium debaryanum)相似的腐霉待定种。其中P.arrhenomanes占82.7%,P.heterothallicum占7.7%,P.debaryanum和P.acanthicum各占3.8%,P.irregulare占1.92%。用平板法测定致病性结果,所分离到的5种类型腐霉菌均引起玉米苗枯病,但是发病率最高的是P.arrhenomanes(发病率为100%)。长期以来,对玉米苗枯病的病原菌认识不一,有的认为是镰刀菌,有的认为是腐霉菌与镰刀菌复合侵染。我们的研究初步表明,以上两种病原菌的分布情况和玉米农耕地土壤质地类型有关,沙壤土环境中可能是镰刀菌占优势而盐碱土环境中可能是霉菌占优势。由多种腐霉菌复合侵染引起的玉米苗枯病的研究国内外均有报道,但其优势病原菌种群类型的分布情况有所不同。通过我们的研究初步认为P.arrhenomanes是引起内蒙古通辽地区盐碱农耕区玉米苗枯病的重要致病腐霉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