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源CT双能量CTA与数字减影CTA技术在头部血管成像的效果比较

来源 :中华放射学学术大会2016、中华医学会第23次全国放射学学术大会暨中华医学会第24次全国影像技术学术大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uxilia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目的:探讨比较双源CT双能量CTA与数字减影CTA在头部血管成像中的优缺点。 方法:通过分别对进行双能量CTA与数字减影CTA扫描头部血管的图像、剂量及相同病变情况下的成像质量进行对比。 数字减影CTA,是相同能量的X线两次照射,第1次平扫获得组织的密度图像,类似于蒙片,注射碘对比剂后行第2次扫描,可获得含对比剂的血管图像,将2组数据进行匹配后进行数字化减影,从而获得自动去骨的血管影像。数字减影CTA能较好地显示颈内动脉颅底段病变,提高颅底段颈内动脉瘤的检出率,是颅底段颅内动脉瘤较好的检查技术之一。自动化模式的后处理过程,解决了手动去除骨质费时且低效的缺点。 双能量CTA是基于血液中碘成分、钙化或骨性成分在不同能量X线下的X线衰减率的差异,利用双能量模式扫描和算法处理直接分离出复杂结构中的血管,达到去骨的方法。该技术仅通过一次双能量CT增强扫描并利用特殊的后处理软件即可获得去骨的CTA和能满足诊断需要的头颅虚拟平扫图像,减少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降低了图像配准不良的概率,缩短了检查时间,尤其适用于急诊及烦躁患者。 结果:双能量CTA在诊断颅内动脉瘤方面有很高的诊断敏感性和特异性。双能量CTA检测动脉瘤长轴、短轴及瘤颈效果与数字减影去骨CTA相当,堪与三维DSA相媲美,可作为常规技术用于颅内动脉瘤的诊断。数字减影CTA两次扫描在一定程度上增加了患者接受的辐射剂量。且对于危重或配合不佳的患者,会出现图像配准不良。双能量的不足之处在于低管电压扫描条件下高的图像噪声有时可能不能合适的区分钙化和碘剂。双能量扫描时时间分辨率降低使头部静脉强化程度增加。 结论:颅内血管双能量CTA和数字减影CTA影像质量相当,而颅底血管数字减影CTA总的影像质量优于双能量CTA,主要是岩段和虹吸段的影像质量较差,但双能量CTA因可减少一次常规容积CT平扫并应用虚拟平扫技术,可较数字减影CTA总辐射剂量降低60%。
其他文献
[目的]通过对哈尔滨市骨科康复训练护理活动现状进行调查,获取相关数据进行分析,以期制定骨科护士康复护理实践标准,规范骨科患者康复锻炼中的护理活动,提高骨科患者康复锻炼的效果。
目的:颈椎前路手术,顾名思义,是在颈前部进行的手术,手术主要切除突出变形的椎间盘,对于伴有骨赘增生者还要去除增生的骨赘,以及两侧钩椎关节,以免残留可能的致压物。颈椎前路手术术中对气管、食管组织的牵拉以及气管插管对患者咽喉部的刺激会导致患者术后咽喉部疼痛、水肿,本文探讨了行颈椎前路手术术后的优化护理方法。
TheWntsignalingpathwayregulatessomeofthecrucialaspectsofcellularprocesses.Thebeta-catenindependentWntsignaling(Wnt/β-catenin)pathwaycontrolstheexpressionofkeydevelopmentalgene
目的(1)研究增强SPACE序列在检出及诊断ACTH型垂体微腺瘤中的应用价值(2)初步探讨ACTH型垂体瘤USP8基因型与术前MR影像学特征的的相关性. 方法(1)对61名库欣病患者行增强前后T1-SE增强及SPACE序列扫描.根据影像学图像对微腺瘤进行诊断评估.将手术结果与术前评估结果进行分析比较.(2)回顾性收集82名已知USP8突变信息的确诊库欣病患者的术前MRI资料,对肿瘤大小、肿瘤位置、
目的:研究蜗神经发育不良与耳蜗、前庭畸形及内听道、蜗神经孔异常之间的关系,探讨HRCT和MRI 3D-CISS序列对蜗神经发育不良的诊断和评估价值. 方法:回顾性分析66例(单侧18例,双侧48例,共144耳)经MRI诊断为蜗神经发育不良患者的颞骨HRCT和MRI资料,在HRCT上分别测量患耳和正常耳的蜗神经孔及内听道宽度,在MRI 3D-CISS序列垂直内听道斜矢状位上分别测量患耳和正常耳的蜗神
目的 探讨滤波反投影(FBP)与迭代重建算法(IDOSE)对常规剂量颞骨超高分辨率CT(UHRCT)图像质量的影响,为实现低剂量扫描提供参考。方法 收集 2016年 1—5月疑似耳部疾病 于广东省人民医院行颞骨 UHRCT 扫描的 60 例患者,纳入标准:年龄≥ 18 岁,头部无金属伪影及固定假牙,排除年龄 <18 岁及头部有无法取出的金属伪影者。按照不同图像重建方式分为 FBP 组及 IDOSE
目的:评估3D TOF MRA显示垂体后叶高信号(posterior pituitary bright spot, PPBS)的研究价值,并探讨其内低信号的意义. 方法:研究对象为垂体临床健康状态的儿童268例(男146例,女122例,年龄 10天~15岁,中位年龄 7岁).采用Philips Achieva 3.0 T磁共振扫描仪,行头颅常规平扫及3D TOF MRA检查.观察3D TOF MR
目的 探讨同时进行正位和侧位定位像在胸部低剂量CT扫描可行性,并与常规扫描进行比较。方法 分析60例胸部平扫的志愿者病例图像,对每例病例进行两次扫描,并将其分为A、B两组A组只用正位定位像行胸部平扫,B组用正侧位定位像行胸部平扫,其他扫描条件一致。
Objective: To identify myocardial fibrosis in hypertrophic cardiomyopathy (HCM) subjects using quantitative Cardiac DW imaging and compare its performance with native T1 and ECV. Methods: Thirty-eight
Objective To evaluate the value of 64-slice multidetector computed tomography (MDCT) as a non-invasive diagnostic modality in the young children suspected with coronary artery aneurysm due to Kawasaki