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我国校园足球在教育部主导,体育总局、财政部、发改委等六部委参与下,在社会、经济、文化等方面涉及了政策红利。发展校园足球虽是中央政府发展国民教育的一部分,但并不是各要素的简单"累积",而是一种关系性"构成"。只有组织体系、竞赛体系、教学训练体系、执行监管体系、资源配置体系等共生要素合理分配,才能实现校园足球组织体系科学有效、各环节衔接明了、竞赛体系明确完善、发展模式合理科学。研究方法:利用系统分析法、文献资料法、调查访谈法等研究方法,从整体性、稳定性、开放性视角出发,统筹分析各因素间关系;寻找共生单元间利益联结及校园足球发展的内、外环境均衡;访谈主管部门与专家学者,对校园足球发展的职能划分、发展规划、考核评价等进行求证;进而探究校园足球健康、持续的发展路径。研究结果:1)校园足球功能异化的现实表征1.1)校园足球的体育功能异化——理念认知与实际推进的偏差校园足球的基本功能在于使学生参与锻炼并积累运动习得,通过体育教育促进综合素质提升。我国将校园足球作为体育改革切入点、素质均衡突破点、足球改革发展点。但在实际推进中,大量学校在场地设施资源紧缺、专业教师匮乏情况下仓促建队,将体育课变成足球课,甚至在足球课有名无实情况下,将原有体育课取消。1.2)校园足球的教育功能异化——形式主义与教体结合的分歧校园足球的核心功能是立德树人,作为学校教育的一种手段,其培育点是通过足球运动自身特点使参与者获得教育。很多地方形式主义盛行,甚至为了比赛成绩而违规使用"外援";体育活动热闹气派而无视学生需求;校园体育整齐划一而无视学生个体差异。显示出部分教育管理人员对体育核心功能认识不足,以及功利化教育的短视眼光。1.3)校园足球的社会功能异化——参与主体逐利为先的误区校园足球不单是教育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社会改革风向标。校园足球口号热烈、社会足球举步维艰、职业足球翻天巨变,供需不匹配、校园足球和社会足球发展不力造成职业足球造血功能严重不足。社会浮躁、资源不均、文化泛滥,社会流动不公效应逐级放大。1.4)校园足球的管理功能异化——职能整合多元机制的缺失我国学校管理中存在诸多阻滞因素,必须将政府部门进行职能整合。校园足球发展的主要瓶颈是场地和人才,在中西部地区,许多学校没有合格场地、财政补贴数额有限、自身资金不足、体育教师严重缺编,均限制了校园足球有效开展。2)校园足球发展系统的共生环境2.1)校园足球发展机制的多元诉求校园足球的落脚点本应定位于在学校层面打牢立德树人根基,其价值取向不应单一指向足球人才储备,更应着眼于青少年身心均衡发展、社会体育和体育产业共同繁荣、社会文明和谐美丽等多样诉求。2.2)校园足球发展路径的共生介入校园足球发展离不开共生单元的整体互利共生。将共生均衡引入学校管理者、教学训练组织者、学生及其他职能部门构成的共生单元,通过利益整合推行共生理念。构建合理制度体系,给予校园足球共生发展的体制机制保障,优化共生环境。研究结论:1)校园足球内部共生关系的构建与治理1.1)校园足球联赛与校园足球教育的共生平台通过教育部与中国足协的"沟通+摸索",校园足球联赛运作体系已经初步形成。如何让足球联赛学训机制与整体足球教育共生结合,从根本上把足球的校园普及和专业提高融合好,依然是当前面临的极大挑战。1.2)校园足球与中、高考应试环节的共生治理校园足球与中、高考应试环节的共生治理。在中、高考等应试环节,足球课程、学生、家长、教师都是共生单元,其利益诉求点各有差异,共生单元间利益追求达到互为寄生状态才较为合理,即:学生得到全面发展,学校纳入人才培养体系,社会及家庭享有上升机制便利,主管部门得到人才培养结果。1.3)校园足球与其他项目体育课程的共生发展校园足球与其他项目体育课程的共生发展。在国家推广校园足球之际,校园篮球、校园网球等项目也已正式启动。要协调校园体育资源的合理分配,利用校园足球发展契机,做好多种项目的协同共进,促进学生全面发展。2)校园足球外部共生关系的构建与治理2.1)校园足球发展与外部资源对接缺场地、缺老师、缺资金仍是校园足球发展"拦路虎"。校园足球参与各方在发展过程中应是相互寄生关系,政府需要构建"引入"制度体系,实现学校与社会资源共享共同发展。2.2)校园文化培育与社会文化引导校园足球是以学生为主体,以课外足球活动作为主要内容,以校园为主要空间,以校园精神为主要追求的群体文化。通过社会文化积极传导,带动校园文化联结促进,烘托校园足球发展必需的文化氛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