湖北省番茄和草莓保护地灰霉病菌的抗药性研究

来源 :第十届中国植物病害化学防治暨国际学术研讨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qianxiaoping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近些年,湖北省番茄和草莓的种植规模不断扩大,而许多病害也随之日益严重。灰霉病作为番茄和草莓上的常见病害之一,给其生产带来了严重的经济损失。生产上防治灰霉病常以化学防治为主,但由于杀菌剂的长期大量使用,抗药性问题逐渐突出,已成为病害防治中新的挑战。在2012年和2013年的初夏,从湖北省8个地级市的番茄保护地和10个地级市的草莓保护地中分别采集分离了221个和240个灰霉单孢菌株,并检测了其对多菌灵、乙霉威、啶酰菌胺、咯菌腈和嘧菌环胺的敏感性。结果显示,多菌灵、乙霉威和嘧菌环胺的抗性在湖北省番茄和草莓保护地分布广泛,但只在草莓保护地检测到了啶酰菌胺的抗性。在番茄和草莓保护地,均未发现咯菌腈的抗性。此次关于田间灰霉菌株对啶酰菌胺抗性的报道在国内尚属首次。将从番茄保护地和草莓保护地各选取的3个多菌灵抗性菌株,6个多菌灵、乙霉威和嘧菌环胺的三抗菌株,以及从草莓保护地选取的两个啶酰菌胺抗性菌株在不含药的培养基上继代培养10代后,这些菌株仍然保持了对杀菌剂的较高抗性,表明这些抗性是稳定的。此外,还测定了以上菌株的环境适合度参数,包括菌丝生长速率、对NaCl的渗透压敏感性、致病力和离体、活体产孢量。结果表明,从番茄保护地和草莓保护地选取的多菌灵抗性菌株和敏感菌株在各参数之间无显著差异。从番茄保护地选取的多菌灵、乙霉威和嘧菌环胺的三抗菌株的菌丝生长速率和致病力显著小于敏感菌株,但从草莓保护地选取的三抗菌株则不存在此类现象,这可能与不同的寄主有关。从草莓保护地选取的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致病力也显著小于敏感菌株,表明啶酰菌胺抗性菌株侵染寄主的能力有所下降。为了研究抗性菌株的抗性机理,克隆并测序了23个多菌灵抗性菌株和10个多菌灵和乙霉威抗性菌株的β微管蛋白基因片段,发现23个多菌灵抗性菌株均含有E198V或E198A突变,而10个抗多菌灵和乙霉威的抗性菌株均含有E198K突变。此外,克隆并测序了2个啶酰菌胺抗性菌株的琥珀酸脱氢酶B亚基(SdhB)的基因片段,发现2个啶酰菌胺抗性菌株均含有H172R突变。此次研究结果对制定湖北省番茄和草莓保护地的灰霉病防治策略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其他文献
多菌灵是生产上防治小麦赤霉病的常用杀菌剂.本文通过测定600多个禾谷镰孢菌基因缺失突变体多菌灵敏感性,发现70ku热激蛋白(70ku heat shock proteins,Hsp70s) FgSsb 缺失突变体对多菌灵敏感性显著增加.进一步分析发现,ΔFgSsb突变体中β2-tubulin稳定性明显降低.为深入研究FgSsb对β2-tubulin稳定性的调控作用,通过亲和捕获(Affinity
会议
甾醇脱甲基抑制剂类(DMI)药剂对小麦赤霉病有良好的防治效果。笔者前期研究发现,禾谷镰刀菌中存在三个编码DMI类药剂靶标的基因(命名为FgCYP51 A/B/C,DMI类药剂能诱导FgCYP51A和B的高水平表达。为此,本文进一步解析DMI药剂诱导靶标基因高表达的分子机制。以FgCYP51A基因的启动子区为诱饵,筛选了禾谷镰刀菌的cDNA文库,发现了3个转录因子可以与FgCYP51A基因的启动子区
会议
多主棒孢菌(Corynespora cassiicola)是一种重要的植物病原真菌,可侵染蔬菜和园艺观赏作物等.由多主棒孢菌引起的黄瓜棒孢叶斑病是我国近几年来新流行的一种病害,对我国黄瓜生产造成了严重的威胁.化学防治是防治黄瓜棒孢叶斑病最常用且最有效的措施.苯并咪唑类杀菌剂如多菌灵、甲基托布津,二甲酰亚胺类的异菌脲,甲氧基丙烯酸酯类(QoI类)的嘧菌酯,苯吡咯类的咯菌腈和烟酰胺类的啶酰菌胺等都是常
会议
苹果树腐烂病是一种为害严重且难以防治的苹果树病害,主要为害主枝干,也可感染幼树、幼苗和果实,造成树势衰弱和产量下降,甚至毁园.山西省苹果树腐烂病病株率为50%以上,主产区运城果园为害率达85%以上,已严重威胁着当地苹果产业的发展.为明确山西省苹果树腐烂病主要致病菌Valsa mali Mayabe et Yamada对甲基硫菌灵、苯醚甲环唑和嘧菌酯3种常用杀菌剂的抗性水平,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了
会议
为评估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抗性风险,本研究建立了辣椒炭疽病菌对啶氧菌酯的敏感性基线,在此基础上室内诱导获得了辣椒炭疽病菌抗啶氧菌酯突变体,并对突变体生物学特性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在山西省晋中市3个未使用过啶氧菌酯及同类药剂的地区采集并分离到45株辣椒炭疽病菌菌株(Colletotrichum gloeosporioides).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其对啶氧菌酯的敏感性,结果显示,EC50值介
在桃褐腐病菌(Monilinia spp.)中,DMI杀菌剂抗药性产生的机理已经被证明可由靶标基因MfCYP51的过量表达所造成.而MfCYP51的过量表达可能和其启动子区域的一个65bp的Mona片段的插入相关.本实验中,构建了Mona驱动报告基因NPT2的表达载体pMona-NPT,并转化野生型桃褐腐菌株获得pMona-NPT转化子.通过检测NPT2基因功能的启动,验证了Mona的启动子活性.
本研究以93株桃褐腐病菌(Monilia mumecola)为供试菌株,将M.mumecola菌群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及遗传多样性进行了分析,主要结果如下: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了93个M.mumecola菌株对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显示,M.mumecola菌株对多菌灵、戊唑醇、嘧菌酯、啶酰菌胺4种杀菌剂的平均EC50值分别为0.103 μg/mL、0.034 μg/mL、0.325 μg/m
噻唑菌胺(ethaboxam)是韩国LG生命科学公司(原LG化学有限公司)开发并于1998年首先在韩国获准登记的噻唑酰胺类杀菌剂,作用机制尚不明确.其防治对象主要是致病疫霉(Phytophthora infestans)、葡萄霜霉(Plasmopara viticola)、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和古巴假霜霉(Pseudoperonospora cubensis)等植物
会议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是一类重要的病原卵菌,其寄主范围广泛,可侵染70多种植物,给农作物生产造成巨大危害。目前针对卵菌病害防治的高效化学防治药剂种类较少,主要以苯甲酰胺类、甲氧基丙烯酸酯类和羧酸酰胺类等内吸性杀菌剂为主。尽管这些内吸性杀菌剂防效显著,但由于其作用位点单一,并在植物病害防治中被广泛频繁使用,已经造成病原菌对杀菌剂敏感性的下降,抗药性问题日趋严重,给农业生
辣椒疫霉(Phytophthora capsici)引起的植物病害是世界各地以及我国蔬菜作物生产上的毁灭性病害,造成了严重的经济损失.因为该病原菌寄主范围广,在土壤中可长期存活,使得疫病的防治愈发困难.化学防治是目前防治辣椒疫霉最为重要和有效的措施,在病害防治中发挥着不可取代的作用.氟吡菌胺(fluopicolide)是德国拜耳公司研发的一种新型吡啶酰胺类内吸性杀菌剂,在生产应用中与霜霉威复配(商
会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