安徽粮食持续增产的调查与思考--主流分析之外的新发现

来源 :中国农业经济学会 | 被引量 : 0次 | 上传用户:leonontop
下载到本地 , 更方便阅读
声明 : 本文档内容版权归属内容提供方 , 如果您对本文有版权争议 , 可与客服联系进行内容授权或下架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确保粮食供给除了要保持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之外,更要重视开拓粮食的有效市场需求的稳定与适度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变成为现实的增产行动。这种有效市场需求既是指国内粮食市场量上的供求大体平衡,同时也要求价格上的稳定并有适当的提升。在一定时期内,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等,对粮食需求形成刺激,并能承受粮食价格的适当提高,由此对粮食供给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而不是负面。近年的粮食宏观调控,如在粮食进出口贸易、国家粮仓的建设和对市场吞吐能力的提升以及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是成功的,今后应继续加大力度,以确保粮食供求不致大起大落,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预期。确保粮食供给除了要保持和提高粮食的综合生产能力之外,更要重视开拓粮食的有效市场需求的稳定与适度增长,只有这样才能使粮食的潜在供给能力变成为现实的增产行动。这种有效市场需求既是指国内粮食市场量上的供求大体平衡,同时也要求价格上的稳定并有适当的提升。在一定时期内,推进工业化、城市化及农村劳动力的转移和农业机械化等,对粮食需求形成刺激,并能承受粮食价格的适当提高,由此对粮食供给带来的影响是正面而不是负面。近年的粮食宏观调控,如在粮食进出口贸易、国家粮仓的建设和对市场吞吐能力的提升以及粮食的最低收购价等是成功的,今后应继续加大力度,以确保粮食供求不致大起大落,让农民有一个稳定的市场环境和良好的预期。
其他文献
本文阐述了绿色信贷内涵、意义及工作范围工商银行绿色信贷从启动和实施来看,最近几年得到了逐步深化和丰富。在建设绿色信贷道路上,对全部法人客户环保风险进行全面分类和管理,严格坚持环保一票否决制,严格控制高耗能、高污染行业的信贷投放,对节能减排、清洁能源、循环经济等主要绿色经济领域均有较大规模的信贷投放。在未来的发展中,工商银行将重点完善绿色信贷管理制度体系,加强环境风险管理,研究制定鼓励拓展绿色信贷市
本文介绍了碳交易市场的演进。参加交易机制的企业自愿同意或者被要求实现一定的减排目标。这一机制的优势在于将所有企业都纳入到一个总的限额内,以达到总体减排的目的。买卖双方就像交易其他商品一样,以透明的方式进行交易,双方达成的价格就代表“碳的价格”,或者说是在排放交易机制的规则下减排的价格。当经济环境变得脆弱,或者减少贫困和社会发展的动力非常强劲时,排放交易机制不失为一种同时实现减排和经济发展的有利工具
文章指出现在很多地方的农村出现了农业兼业化、农民老龄化、村庄空心化的情况,更多的地方农业基本上还是小规模分散经营的格局,如果不很好地研究,强化“统”这一层的功能,高效农业、现代农业就是一句空话。“分”了几十年了,现在该是解决“统”的时候了,既有“分”又有“统”,农村“双层”经营的基本经营制度的优越性就能充分发挥出来。农民的专业合作和股份合作,巩固了家庭经营这个基础,又妥善解决了一家一户不能解决“统
文章叙述了中国1997-2007年的农业支持政策效应,采用OECD法的农业政策支持水平进行经济效益评估。通过评估结果分析了中国农业支持指标及经济增长水平。
文章指出在指导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工作中,要正确把握流转的主体是农民而不是干部,流转的机制是市场而不是政府,流转的前提是依法自愿有偿,流转的形式可以在法律允许范围内多种多样,流转的底线是不得改变土地集体所有性质、不得改变土地用途、不得损害农民土地承包权益。当承包方土地承包经营权共有人情况出现上述变化时,则必然会导致承包土地经营权证书内容的变更。土地承包经营权证书是确认农户拥有合法有效土地承包经营
文章分析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现状,论述了农村土地流转与农业适度规模经营存在的土地流转机制不畅,阻碍了土地的适度规模经营,对农村土地承包经营权流转研究指导不够,缺乏配套扶持政策,龙头企业和农民专业合作社带动力不强的问题,提出加快农村土地流转,促进农业适度规模经营的建议。
百岭村个案呈现出的“引企进村一农地规模流转一村庄发展”的变迁路径,其中涉农企业进人、推动农地规模流转是这一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外在条件。但涉农企业进入并不能解决问题的全部,以土地流转为起点的“土地一资金一就业”三重契约及其衍生的关系契约安排极为重要,是发展路径得以运行的内在制度根源。因为不同契约结构和产权权能支配方式,蕴涵不同的经济效率与福利后果,将引致不同的农业经营方式、组织方式、技术形态、产业运
中国台湾地区农地政策经历三阶段变革,第一阶段农地改革时间为1949-1953年。由于当时农地主要集中于少数地主手里,高额地租和不合理的租佃关系,造成农民的极端贫困。第二阶段农地改革时间从1972-2007年。在20世纪70年代初期中国台湾地区就完成了“以农补工”重大使命,转而进人了“以工补农”的发展阶段,以此转变原有的“二元经济结构”,向“一元经济结构”迈进。由于当时处于“以农业培养工业”后期,工
文章论述了农村公共品的内涵及主要供给路径,分析了实然分立视角下的零和博弈以及应然融合视角下的正和博弈,基于以上分析,主张形成一种多元互动的农村公共品供给体系,并且将基层政府或上级政府派出机构的职能限定于基本公共品提供的组织者,以此来减少政府对农村社会的不当干预,减轻乃至消除公共财政供给模式中可能存在的权力寻租等资源配置的低效率。同时,鼓励农村自治组织的发育和成长,使之逐步担负起提供地方性、差异化公
本文重点研究吉林省粮食核心产区的辨别问题,以期为吉林省粮食核心产区建设提供决策依据,同时为其他主产区中粮食核心产区的辨别提供参考。通过对25个基地县进行聚类分析和DEA一DA判别分析,可将25个基地县划分为两组。其中,位于第一组的农安县、前郭县等8个基地县的粮食生产基础条件、生产水平和商品粮调出水平极为类似,总体上优于其他17个基地县,因此可初步将这8个基地县划分为吉林省粮食核心产区,以更好地发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