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摘 要】
:
使用差分淌度粒径分析仪(TDM 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分析仪(APS)对上甸子区域本底站颗粒物(直径3nm~10μm)数谱分布特征进行观测.利用2008年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天气(包括沙尘天气、干洁天气和雾-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和气团来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尘天气条件下,上甸子站受西北方向的气团控制,风速较大,粗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PM10的质量浓度可以迅速增加到毫克每
【机 构】
:
中国气象科学研究院大气化学重点开放实验室,北京 100081 北京市密云县气象局,北京 10150
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使用差分淌度粒径分析仪(TDM PS)和空气动力学粒径分析仪(APS)对上甸子区域本底站颗粒物(直径3nm~10μm)数谱分布特征进行观测.利用2008年的观测结果,分析了不同天气(包括沙尘天气、干洁天气和雾-霾天气)条件下大气气溶胶数谱分布及其与气象要素和气团来源的关系.结果表明,沙尘天气条件下,上甸子站受西北方向的气团控制,风速较大,粗粒子数浓度明显增加,PM10的质量浓度可以迅速增加到毫克每立方米的量级.典型的"香蕉型"新粒子生成事件通常发生在比较干洁晴朗的天气条件下,西北气团主导,大气中背景气溶胶数浓度较低,核模态气溶胶数浓度迅速增长,气溶胶的粒径呈现明显的增长过程,核模态可以平稳地增长到约80 nm左右,达到成为云凝结核的尺度.雾-霾天气通常是在西南气团影响下,细颗粒物(1μm以下)的不断累积、相对湿度不断升高的条件下发生的.雾-霾天气条件下数谱分布的几何中值粒径出现在积聚模态,积聚模态数浓度也高于非雾-霾天.个例研究表明雾-霾天气条件下,PM2.5质量浓度可以达到非雾-霾天的10倍左右,其中以细颗粒物的贡献为主.在雾-霾天气条件下,上甸子地区数浓度较高的积聚模态颗粒物主要来自城区的传输,因此对背景地区气溶胶数谱的研究可以为解析城区气溶胶复杂来源提供依据.
其他文献
我们利用NASA/GEOS-4同化气象场驱动大气化学传输模式GEOS-Chem,模拟研究了气象场、人为捧放和生物质燃烧排放对1986-2006年东亚臭氧向西太平洋输出的年际变化及年代际趋势的影响.模拟结果显示, (1)由于气象条件的作用,模拟到的东亚臭氧流出通量在早春(3月)最大,在夏季(7月)最小.(2)同人为捧放相比,气象场对臭氧输出通量年际变化的影响更大,尤其在夏季,由气象场导致的臭氧输出通
大气气溶胶的化学组分和混合状态是气溶胶测量的重要参数,碳混合状态对大气辐射平衡有着重要影响。本文利用中国气象局广州热带海洋气象研究所自行研发的基于双路差分式电迁移技术(Tandem Differential Mobility Analyzer)的气溶胶挥发性测量仪(Volatility-TDMA),分别于2013年7-9月,2013年2-3月在珠三角开展气溶胶挥发性和碳粒子混合状态的观测。根据颗粒
利用Micaps资料和常规、非常规观测资料,对2012年3月30日发生在中天山北缘城市罕见致灾东南大风天气进行诊断分析和预报释用,结果表明:新疆脊强盛且深厚发展,由底层700hPa伸展至200hPa,从西藏西部经中天山一直北伸至泰米尔半岛,脊区狭长东西范围不足20个经度,上游冷涡东移,下游低槽南掉西退,为新疆少有的两槽夹一脊东南大风环流型,此种高低层配置为强东南大风天气的发生提供了大尺度环流背景;
3月19日午后开始到20日早上,福建内陆南平、三明、龙岩三市的20个县市出现冰雹,瞬时最大风力达42m/s,其中三明市清流县冰雹直径达30毫米伴24m/s的大风;20日9时许,南平市延平区夏道镇发生短时暴风雨造成一渡船沉没,9时~9:10夏道镇区域自动站出现28m/s风力10级的大风、10分钟雨量达17mm.过程为低层暖平流强迫,表现为高空低槽、低空急流(急流核)、地面强烈发展的低压倒槽和辐台线,
本文利用二维耦合气溶胶模块的雷暴云起电模式,结合一次南京雷暴个例,进行250 m分辨率雷暴云起电模拟实验,探讨了气溶胶浓度对雷暴云空间电荷分布以及闪电发生率的影响。结果显示:1)随着气溶胶浓度增大,雷暴云电荷结构保持为三级型;2)当气溶胶浓度从50 cm3增加至1000cm-3时,水成物粒子浓度上升,雷暴云电荷量和闪电发生率增加明显;3)气溶胶浓度在1000-3000 cm-3范围时,云水竞争限制
Based on the NCEP-NCAR reanalysis dataset covering 1958-2012, this paper demonstrates a statistically significant relationship between the occurrence of major stratospheric sudden warming events (SSWs
利用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分析了平流层大气对不同经向梯度的海温变化的响应。研究发现海温均匀增加和海温梯度增加都会使得副热带西风急流增强且使北半球极涡减弱。全球海温均匀增加对南半球平流层的影响更为显著,但海温梯发增加对北半球平流层的影响更大。南北半球极地平流层对海温经向梯度变化的非对称响应主要与南北半球中不同类型的波活动及其不同传输过程有关。虽然海温增加使得波活动增强,海温增加波活动垂直传输的影响随着高度
全球化学气候模式WACCM3可以很好地再现出CO在上对流层的半年周期和下平流层的年周期变化。文中利用此模式模拟研究CO源,化学过程和动力过程对热带上对流层下平流层(UTLS)区域CO时间变化的影响。模拟结果表明,半年周期主要由地表源排放(或者说生物质燃烧)导致,化学和动力的共同作用也可以产生振幅较小的半年周期,模拟所得半年周期振幅最大出现在100 hPa高度处,振幅约为7 ppbv,其中5 ppb
利用多种观测资料和大气化学气候模式分析了ENSO对于北半球1-2-3月(以下简称JFM)中纬度臭氧的影响.结果表明,在El Ni(n)o年,北太平洋、美国南部、东北非和东亚地区的臭氧柱总量相比气候平均值异常偏强,而在中欧和北大西洋地区则异常偏弱:在La Ni(n)a年,北半球中纬度臭氧的异常正好与El Ni(n)o年的异常符号相反.同时,北半球中纬度臭氧对于ENSO的最大响应信号出现在3月份,这与
We study the three-dimensional structure of the ozone low over the Tibetan Plateau (TP)in summer, using Microwave Limb Sounder (MLS) data, and find that there is another low center of ozone at 10-2 h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