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文部分内容阅读
研究目的:以时间为线索对新中国70年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进行梳理,分析概括其演变的多维特征,以古鉴今,为新时代独具中国特色的学校体育思想体系的继承与发展、融合与创新提供借鉴与启迪。研究方法:运用文献资料法、逻辑分析法,借助图书馆、中国知网、中国政府网、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网站等媒介,查阅相关文献资料,对新中国70年以来学校体育思想演变的历程进行梳理和逻辑分析。研究结果与分析:研究认为,作为某一特定时期人们对学校体育普遍的认识和看法,学校体育思想在新中国70年的演变中不断科学化、系统化。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可分为五个阶段:1)奠基期(1949—1978年):"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大力提倡"劳动卫国",学校体育为社会主义生产劳动服务。2)探索期(1978—1985年):"体质健康教育"思想,学校体育的发展以"增加学生体质健康"为中心。3)泛化期(1985—2000年):素质教育思潮下的"思想争鸣",涌现出"快乐体育"、"终身体育"等一系列体育思想实践教学,用不同的理论视角极大丰富了对学校体育的认识。4)分化期(2000—2016年):"健康第一"思想,学校体育工作以"健康第一"思想为指导,把学生的健康素质放在第一位,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体育"思想,充分发挥终身体育思想在提高学生健康素质的作用。5)深化期(2016年至今):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中的大健康观,提高青少年的体育素养和养成健康行为,形成终身体育健身的良好习惯以及服务社会的能力,将体育文化融入体育健身的全周期和全过程,投身社会建设。回顾新中国70年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历程,从不同的视角和维度去审视表现出不同的特征:1)时空维度:过程曲折,大跃进和文化大革命期间,社会扭曲,学校体育发展严重受阻,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完全偏离轨道,甚至出现明显的倒退迹象,改革开放后,确定体质健康教育思想,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重新进入正轨。2)内涵本质:单一到多元立体,奠基期和探索期的学校体育纯粹地以增强学生的体质健康为目标;泛化期的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出现素质教育思潮下的"百家争鸣";分化期的健康第一思想使学校体育思想得以统一,并进一步强化了终身体育思想;2016年以来,大健康观不仅促进学生个人层面素质的发展,而且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事业的能力为国家健康战略服务;学校体育思想内涵不断丰富。3)社会价值层面:服务社会到关注个体发展到社会层面的个体发展,新中国初期至改革开放前夕是新中国进行社会主义建设的探索期,学校体育思想社会价值单一,主要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改革开放后,学校体育发展的社会定位从服务社会转变为关注个人发展,长期致力于研究和完善学生个人的全面发展。2016年以来,大健康观主导下的学校体育将学生的个人发展融于社会的发展需求,在关注学生个人层面素质发展的同时致力于培养学生参与社会体育事业的能力,4)意识形态层面:"工具体育"到"生物体育"到"人文体育"的多维特征,新中国成立初期,一切为社会主义建设服务的社会主义体育思想在意识认知上即表现出"工具体育"的特征;改革开放初期,只注重身体教育的学校体育思想,认知上表现出"生物体育"的特征;泛化期以来,德育、智育、美育皆融于体育的学校体育思想更多的体现出一种人文关怀,认知上表现出"人文体育"的特征。研究结论与建议:新时代我国学校体育发展站在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的历史起点,我国学校体育有着新的价值、使命与担当。1)应服务于国家利益诉求:新时代学校体育思想发展应以习近平新时代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思想的大健康观为总体指南。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应以大健康观为指南,确定其发展的方向和思路:不仅要服务人,也要服务社会;不仅要关注当下,更要长远布局;不仅要把人作为一个生物个体,只关注个体的全面发展,更要注重人的社会属性,培养其服务社会能力。2)凸显人文关怀:新时代学校体育工作应以"终身体育"思想为具体指导过程。"终身体育"思想将学校体育的价值在时间和空间上都得到很好的延续,更能体现体育的人文价值,符合大健康观的整体布局;学校体育的改革应以实现人的终身体育为出发点,致力于构建有利于培养青少年终身体育的意识、能力和习惯的课程内容体系;课堂教学由传统的、经验式的单学科教学向求真务实的、科学化的多学科综合教学方向发展。3)实现多维目标:新时代学校体育应以"提升学生身体素质和培养竞技体育人才"为主要任务。只有健康才能实现生命价值的无限可能,新中国成立70年以来,学校体育思想的发展一直将学生的体质健康放在首位,这一点将继续坚持务实;竞技体育作为国家体育外交的主要形式,既是实现体育强国梦的基础和保障,也是彰显国家综合实力的橱窗,而人体成长发育的生理规律决定了青少年时期是竞技体育能力培养的关键时期,培养竞技体育人才的任务,学校体育义不容辞。